![](https://img.haomeiwen.com/i5146757/1ed0cde848ac484e.jpg)
1200万人,这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1%。
每年,都会有1200万女性,浩浩荡荡地走进中国各大医院的“人流室”。
她们做出了人生中一个艰难的决定,要放弃掉肚子里,暂未成形的小生命。
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1%的中国总人口,泯灭于子宫之中。
堕胎,居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常见病。
一次人流,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医学操作,它牵扯的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命运,僭越的是一个社会的伦理禁区。
一个年轻女子,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放弃了为人母亲的权利,等待她们的,都将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汹涌敌意——舆论的谴责、家人的质问、身体的戕害、亲友的鄙夷……
即使在21世纪这样“开放”的年代,大多数人仍然不能对“堕胎”这件事习以为常。它仍被主流观念视为一个羞耻的存在。人们也不会去体谅,一个被迫走上人流手术台的姑娘,背后到底有多少难以启齿的隐情和苦衷。
人来人往的人流室,如同一面多棱镜,映射着人性百态。情深意重的情侣在这里一刀两断,教女无方的父母在这里捶胸顿足,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狗血剧情……在他们看来,这里的一切,都成了整个人生中不可撤销的污点。
1
去年夏天,深圳博爱医院计划生育(人流)门诊来了一位怯生生的面孔。校服装扮、青涩模样,陪同前来的中年女子,面色铁青,不时对她大吼大叫。
这个孩子叫欣欣(化名),才13岁,读初二。症状是呕吐2周,当做“肠胃炎”治了一段时间无效。
小燕姐是这里的主治医师,对类似情况可谓轻车熟路,她已经猜出了七七八八,说,去做个HCG检查看看吧。
结果是“阳性”,结合其他检查,发现原来欣欣已经怀孕8周。欣欣险些遭到了父母的“混合双打”。
小燕姐问她,你知道这个检查结果意味着什么吗?她摇了摇头。
欣欣的手术倒是还算顺利,并没有拼命喊痛。她似乎对自己的身体发生的变化不以为然,也不知道今天的这件事,会对她未来的整个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6757/6283bcfbf597e2d1.jpg)
对于这类未成年人,人流术后的“规定动作”,就是要宣导正确性生活观念,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小燕姐拿出“教具”——避孕套和避孕药具,准备给欣欣补上一堂学校里没有的性教育课。
中年女子这时粗暴地走过来,把医生手里的东西拍翻在地:“你在教我女儿什么东西?什么医生,思想这么肮脏!”说罢,连拉带拽地把还在休整状态的欣欣拽出了门外。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仅仅过了七个月,欣欣又来了,身后还是那个垂头丧气的母亲。
一个13岁的姑娘,7个月内背负了2起“流产”的“纪录”——然而,直到最后的最后,小燕姐都没有见到,那个伤害了欣欣两次的男人到底是谁。
2
情人节、白色情人节、圣诞节、七夕节过后的一个月,就会迎来人流门诊的人气高峰。
1月底,清冷彻骨的北风呼啸,一对情侣在小燕姐的诊室外吵吵闹闹。
阿奇坚持想把孩子生下来,但男朋友祭出了万能理由——“时机不成熟,没钱”
嗯,多少对不愿成婚的男女,都会在人流室上演一出纠结大戏。
手术后,阿奇坐在休息室里,不吃不喝,表情木然地悼念着尚未问世的孩子,抿嘴强忍着术后宫缩的疼痛。
孩子的父亲猛烈地推了她几下,冷言冷语道:“你现在这样到底是什么意思嘛,这不是早就说好了吗?”
呵呵,一个不愿尽责的父亲,连对孩子的消失也这样不以为然,也无暇顾及自己女友身心的双重痛楚。
阿奇在护士的搀扶下走出医院,眼前的男人试图伸手帮忙了下,又迅速抽回。
小燕姐说:其实这还算好的,毕竟男的还陪着来了不是?更常见的,是一个妹纸无人陪伴孤苦伶仃地来做手术,刷的还是自己的卡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6757/aee0c4f44f25ddf6.jpg)
3
有时候,“人流”的背后是一本难念的家庭经。
31岁的李璐(化名),经过多年备孕,终于在去年年底成功怀上宝宝。
始料未及的是,一次产检中,医生竟然发现她患有乳腺癌!
这意味着,李璐必须马上终止妊娠,接受手术和化疗——若是她一味强行生下小孩,体内孕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癌症进一步恶化。
更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若癌症进展快,大人小孩都可能保不住。
摆在李璐自己和家人面前的,是一次生命的艰难抉择。经过协商,她和老公决定放弃孩子。
可是她的公婆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李璐已经30多岁了,现在不生,以后生就更困难了。
“别人的妈妈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把小孩生下来的,她这倒好,还没怎么样呢,自己就贪生怕死不要小孩了”
听到这个说法,小燕姐很愤怒:为了一个未出生的胚胎,你们连儿媳妇的命都不要了吗?
孩子的爸爸拗不过孩子的爷爷奶奶,自己偷偷去把手术知情同意书签了字。
可是,李璐的灰暗人生,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悬崖勒马,而得到改善。
在家里,李璐经常遭到公婆的冷嘲热讽,“克子命”、“克夫命”这样的恶毒词汇,李璐每天都要倾听好几遍。
乳腺癌的手术与化疗,本身就是对身体的一场摧残。身心疲惫的李璐,又患上了“流产后抑郁症”。失眠与痛哭,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乳腺癌毕竟是个恐怖的疾病,流产后的抑郁症更是雪上加霜。作为医生的小燕姐也无法预料,李璐未来的人生路如何走下去。
4
正能量的故事也是有的。
萱萱(化名)和她的男朋友都是澳大利亚留学生。暑假回国后,萱萱偶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手术。出乎小燕姐的意料,萱萱一直在嘻嘻哈哈,而她男朋友却一直嘘寒问暖,不停地在跟医生反复确认,他在google上搜到的各种人流安全注意事项。
听惯了哭喊声的小燕姐,面对萱萱的笑脸,反而有点不适应了。
术后,萱萱男友拿出手机,说要跟她一起拍一张照片。
“我现在这么丑,拍什么照片呀?”萱萱不解。
“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再也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男孩握着萱萱的手,一脸郑重。
小燕姐心里默默点赞:到底是留学生啊,思想境界就是不一样!
5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月子”对于女生而言,是必须被好好善待、万千宠爱的一段岁月。它几乎成为了,一个女性为一个家族添丁续脉后的奖赏。
而在许多农村家庭里,月子期间对产妇的大滋大补,与其说是“更好地补充营养,促进产后康复”,倒不如说是沾了孩子的光,是为了让新生儿有更充足的奶水供应而已。
在这个产妇被工具化,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残存的国度,顺利生产的妇女,月子期间倒还能“母凭儿贵”,若是一个“流产”妇女呢,未能留下宝宝的她们能否获得同等的待遇?
按照目前医学界流行的观点,人流手术后,女性需要15天左右的休息时间,坐一个“小月子”,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终止妊娠的,根据医疗机构的意见,可享受15天至30天产假。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6757/79c83599d311c238.jpg)
然而,现实情况是,“人流”后的“小月子”,根本没有几个女性能够获得优待。首先,出于隐私考量,很多女性都不敢对外公开“流产”的耻辱经历,大多都是术后默默忍受2-3天就回去上班;为了避免成为同事亲友嘴里的谈资,她们又哪里敢轻易申请“流产假”这样烫手的“福利”?
况且,“流产”对于整个家族而言,不仅没有功劳,反而是造孽的罪过,“小月子”这种丧气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得到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舆论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轻重不等的术后疼痛,以及未来再次生育的风险,都是压在人流妇女身上的大山,人们只知道对“坐月子”产妇体贴入微,又何尝能把同样的呵护分摊给那些“坐小月子”的可怜妈妈?
6
近年来,人们终于开始将目光聚焦到流产妇女这个边缘群体之中。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重复流产率高达50%,88.2%的不孕不育女性做过人流手术。学者们普遍认为,导致重复流产的原因主要是:年轻育龄人群避孕意识淡漠或对避孕方法的认识存有误解,且我国尚未全面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
流产妇女,已经成为一支人数颇为庞大的弱势群体。
在这种背景下,医务工作者纷纷提倡“流产后关爱”(即Post-Abortion Care),简称PAC。
根据WHO的指南,PAC的核心成分包括流产并发症的医疗服务、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PAFPS)、流产后咨询服务、流产后社区服务以及流产后生殖健康综合服务等等。
2011年9月,历史性的时刻终于来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启动了“关爱至伊• 流产后关爱(PAC)”公益项目,同期设立“伊爱基金”作为项目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PAC优质服务医院建设工作。 截至2014年底,项目已覆盖至全国30个省区市170个地级市,共有486家医院获得项目资助。
如今,全国已有近600家医疗机构获评“PAC优质服务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市远东妇儿科医院等也跻身于“PAC优质服务医院”的行列中。
“我们不仅要从医学上解决流产妇女的问题,还要从心理上、精神上和文化上改善她们的处境”——这,已经成为了众多医生和学者的共识。
惟愿每一个“人流”后的母亲,生命能够开绽另一道曙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