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三天,关闭所有闹钟,酣睡三天。时差完全颠倒,酷暑难耐,昼伏夜不出,连续三天,时间都在频繁刷短视频与微博焦点关注间来回切换间悄然流逝。今日午后辗转难眠,一来可能是觉已睡饱,二来觉得假期就这样颓废实在可惜,没有一个假期的开始像这次一样萎靡不振,瞬间自己被一种无法描述的空虚占据占满。
思忖着:每天5.30早起上山锻炼似乎对自己太苛刻,久等的假期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睡个不用闹钟的安稳觉,晚起上山就要顶着火辣辣的大太阳,还要冒被晒黑晒出斑的风险;看书吧,近视和老花叠加,完全不能让我实现读书自由,我读书过于执着,一般开读就停不下来,能一个姿势读上几个小时,这很费眼神;听书,从去年试听过两部,边听边做家务,也不费神,可是容易跑神,而且听到绝佳之处回放,着实不及看书看到精彩之处停下来掩书冥想的绝妙,是缺了不少读书品书的味道。而且听书过于肤浅,只听个故事情节来路,我总感觉朗读者虽声情并茂却抵不上自己用心读时将自己于情于景于思想时的沉稳。还有,读书,可随时将优美片段情节摘录,随读随码于备忘录,也是我读书的一大乐趣……
想到这里,立马起身,从书架上找出一本还没拆开封膜的新书——伟大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白色城堡》。之前连续两年假期读过他的《新人生》和《我的名字叫红》,他的书,对于智商和情商都不高的我来说,的确很难读懂,诡异、悬疑、意识流,可是我偏偏喜欢,喜欢他的著作,完全出于偶然。老公早在几年前买了帕慕克的全套,束之高阁感觉实在可惜,从开始不懂到似懂非懂,再到现在的爱上,也出于好奇,算是一种机缘巧合。
帕慕克的作品一直围绕着阐释和揭示土耳其人尴尬的文化身份这一主题而展开,反映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一种严肃的智性思考。奥尔罕·帕慕克通过他的笔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身份,他希望成为一座桥梁,不属于任何一块大陆,任何一种文明。在两种文明之外,却有机会洞悉两种文明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绝对的东方和西方,因为文化是互补互融的,人性是共通的。
今天开读《白色城堡》,期待我的读书感悟尽早呈现,是对假期生活最起码的尊重,是鞭策,更是激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