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内某大学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情。
当时,该所大学在校学生中贫困生占了大概28%,怎么帮助这些贫困生呢?
按照惯例,学校根据帮扶资金的情况,让贫困学生自己填写家庭情况以及个人在学校的开支等等。
但是,很多学生为了顾面子,宁可放弃学校的帮助,也不愿意填写一份申请。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示,难免让贫困身觉得难以接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把那些每个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总共花费不到420的学生列为贫困生,并悄悄地将补助资金打到贫困生的饭卡里。
这一举动,赢得了那些应该得到帮助,却难以启口的学生,是学校的用心良苦,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看过一则新闻:
一位男子坐着轮椅上了地铁,地铁在启动过程中,男子所坐轮椅突然发生滑动。就在这个时候,旁边正在玩手机的小伙子,一把抓住了滑动的车轮,并伸出一只脚卡在轮子下,以此来固定轮椅。
小伙子装着若无其事,就这么一手抓住轮椅,一脚卡着车轮,默默坚持了20多分钟,直到这位男子下地铁。
我帮助了你,但我不会告诉你,以免给你带来压力,以免让你觉得尴尬,以免对你造成负担。社会上从不缺善良,但稀缺这种不动声色的善良。
有一位记者喜欢关注贫困儿童,他拍了很多关于贫困儿童的照片,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他们就会得到更多的救助。
但在一次捐助拍摄中,一位老师改变了他的看法。这位老师动情地对他说:“非常感谢你们捐资助学,但能不能不让孩子上台接受捐赠,并站在台上与捐助人合影?绝大多数贫困生,其实都不希望把贫困身份公开,一旦公开,他们在得到救助的同时,往往也失去了乐观自信。去年有个孩子,就是因为这个喝了农药,差一点点就死掉了……”
这一番话让记者极为震动,因为他从来没想过“保护受助者尊严”这个问题。所以那天,他在文章里反思:“做善事不能光凭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很多时候,不恰当的帮助反而会造成对别人自尊的羞辱。更为可悲的是,对于这一切,行善者竟然毫无察觉。”
作家瓦雷里曾说:“慈善之举的核心内涵,不仅仅是出于对被救助者的一种物质救助,它还应该包括对被救助者尊严的一种维护。
真正善良的人,行善事的时候,完全不着痕迹。如春风拂面,虽不见风过,但沁人心脾。如春日在身,虽不见热烈,但刚好温暖。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多行善事,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图回报,不图表扬,默默无闻,无怨无悔。
其实,善有善报,即使不图回报,但老天有眼,你的善意,你的努力,你的用心,你的诚意,日积月累,就会成就你的功德,你就会成为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就会成为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人,这就是积善成德的含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