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参加一个营销讨论会,你会发现有些人的话语是:
“在哪里打广告?地推的时候在哪个小区比较好?现在找什么代言人能够提高转化率?活动怎么做才能多签单?
这说明当你看待眼前的问题时,你想到的是具体、表面而且局部的特征(类似于地推在哪个小区,是整个营销环节的局部部分),而这就是对事物的“低解释水平”(Low Construal Level)。
而另一部分人的讨论话语则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营销问题是什么?是知名度不够,还是消费者不够信任?”
“我们到底在满足消费者的什么需求,如何让他们为这样的需求买单?”
“为了进一步协同我们的战略定位,我们还需要做哪些事?广告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为此,广告需要怎么设计,投在哪,才会扮演好这个角色?活动要这么做,人家才更愿意买单等等。”
这说明当你看待眼前的问题时,你想到的是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比如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这个很抽象,眼睛是看不见的),而这就是对事物的“高解释水平”(High Construal Level)。
之所以很多人陷入了日复一日、循规蹈矩的行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总是用低解释水平看待眼前的事物。
当一个海报广告摆在TA眼前,TA只会考虑这个海报是不是很有创意,是不是文字优美,而不是站在更加抽象的消费者角度、战略角度,去思考这个海报到底是如何影响用户决策的。
当一个披萨摆在TA面前,TA只会看到披萨的局部和具体特征,所以说了一句“披萨不就是一块大饼加肉嘛”,而不是从整体、抽象和宏观角度去思考披萨(比如意大利人为什么喜欢吃披萨)。
而要做出真正的“价值创造”,则需要提高自己看待眼前事物的“解释水平”,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而不是紧紧盯着事物本身。
例如过去大家改良布娃娃都是盯着布娃娃本身,想办法把布娃娃做的更加漂亮、做工更好,但不去重新思考“用户为什么需要布娃娃”(这是高解释水平)。
但后来有一家做布娃娃的,发现小女孩喜欢布娃娃,真正满足的需求并不是找个同样的玩伴,而是想看到成年后的自己,所以就有公司做出创新,发明了以成人女性为样式的布娃娃。
这就是芭比娃娃。
再比如很多品牌有钱了之后都会找代言人,于是大家竞相找更大牌、更知名的代言人,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只聚焦于“代言人”这个局部本身,去思考如何更大牌,如何低价格,如何符合调性等(低解释水平),而不是重新思考一些高解释水平的问题——“到底为什么需要代言人?代言人到底还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当你重新思考这种高解释水平的问题,就会发现拥有了更多思路,比如高德地图发现了把代言人(林志玲)声音录制成了音频导航,让代言人具备了“品牌背书”以外的价值。
所以,当你在看待眼前的某个事物的时候,如果能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不仅仅局限于你自己眼睛能看到的部分,而是去看它的why,去看一个产品和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就容易找到更多与众不同的思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2631941/4eb4519c7669a2f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