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念公瑾,岂有已也。
周瑜一生极短,但也极为灿烂辉煌,只可惜依旧有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心胸狭窄的形象上。
对于如何了解三国这段历史,我个人更偏向于看《三国志》,虽然他的立场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些许偏颇,但比起小说化的《三国演义》,这是最贴近历史真相的。
卢弼在三国志注解中写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安能定蜀乎!”这句话极大的描写出了周瑜短暂一生所绽放的光芒。最开始的时候,周瑜跟随着孙策发兵讨伐董卓,辅佐孙策一路攻进曲阿,后镇守丹阳。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多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而后助孙策取得荆州。
而在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中,周瑜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
一是建安七年,孙策死后,曹操新破袁绍,责令孙权把他儿子送过去做人质。一方面受曹操权势威慑,另一方面送质就将使得自己很被动。谋士们尚且犹豫不决的时候,周瑜站出来和孙权的母亲陈述一番,为何不能送质。
他说“质一人,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他的一番话是全心为吴国作打算,且目光深远。而孙权的母亲也看出了他的才干,所以交代孙权“汝其兄事之”。这么说佐证了在孙策死后,周瑜作为孙策的好兄弟又是姻亲关系,但孙权对他也并未多信任。而在送质这一事上,周瑜越过孙权与其母相商且言之有据,一方面是向孙母表明自己愿意继续辅佐孙权的态度以及自己目前并不得重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展现自己的能力,表明自己是值得的人才。孙母此言便是要孙权留住周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