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可见,发,对于古人来说何其重要。
清以前的人只能于满月或百日之时剪一次发,此后终生不再剪发。孩子满月或满日之时的剪发叫胎毛剪。胎毛剪的仪式隆重而庄严,需要邀请氏族所有成员参加,并与孩子的起名仪式合并进行。等孩子逐渐成长,头发变长后,古人将孩子的头发从中间向两边盘起,称为束发。男孩女孩束发不一,男孩盘成两个角,称之为“兽角”,女孩盘成两个树丫,称之为“丫头”。孩子们待成年时头发都要向中间盘,男孩盘起的头发上戴缁布冠,名曰“冠礼”,而女孩要插一支簪子,名曰“及笄之礼”。
成年后,男子主要束发,时而散发。而女子的发型相对多样化,绾发,结发,挽发等多种手法造就了多种发式,光髻就能分为盘螺髻,秋蝉髻,倭堕髻,拂云髻,飞凤髻......再缀以发饰,金簪,梳钗,花钿,银篦,玉步摇......一颦一笑,顾盼生情,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青丝垂间,“红姻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静坐镜前,“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花钿欹嵌,“青丝渐绾玉搔头,簪就三千繁华梦”女子妆成,“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拈弹一曲,“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犹记一唯美诗:“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挽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原诗为应和诗,女子一段,男子一段,字字深情款款,女子的矜持娇羞跃然于纸。长发及腰,乍听就觉得女子的模样倾国倾城,再配上一袭襦裙,简直如画中走出的仙子,美得不可方物。难怪诸多人痴迷于如泻瀑布的长发和古色古香的服饰,纵有弱水三千,也只取一瓢饮。
古人在嫁娶之前有许婚礼。古代女子订婚后要用夫家许婚时送的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她已有对象。新婚当夜,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仪礼·土昏礼》中有记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为只有丈夫才能解开盘着的发髻。新娘重新梳理头发后,新郎再为她系上。夫妻还要左右合髻束发,合髻即结发,其象征意义为夫妻和睦,永结同心。隋唐以后的结发便换了一种形式,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交由新娘保存,所谓“交丝结龙凤,缕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唐代女诗人晁采亦曾咏《子夜歌》:“依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世人常用“结发”和“合髻”作为夫妻结合代称,甚至特指元配。
女子将自己的一缕青丝交由一男子,说明女子已完全心属该男子,愿将其一生托付于男子。在汉代以及唐代,女子若红颜薄命,香消玉殒,男子会剪下一缕发丝握于女子手中,伴君长眠。正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所言:“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诗人们于古诗中对“发”寄予了太多情感,愁长如发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朝白发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狂傲不羁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纵情山水犹“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哀怨惆怅道“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转视现下,犹有一曲《发如雪》回环婉转“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意味绵长,对恋人的眷恋不舍付诸唱词,一唱三叹,令人唏嘘不已。
发,由古至今,缠绵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丝,缕缕随风而散,如绸如缎,飘进了闺中女子的心事,飘进了星汉灿烂的史河,飘进了渊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华夏文明之火必将熊熊燃遍四海八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