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做早餐时我问大宝,吃面条可以吗?大宝说可以。因为昨晚还有两大盘剩菜,我煮了清水面,没过多会儿,二宝醒了找妈妈,我跟他爸说,快来把面条煮熟呀,当大宝得知早餐是清水面之后,情绪很不满,他说他吃够了清水面,他要吃打卤面。此时我没有觉察,只是觉得你说面条可以,我理解的是清水面,你想的是打卤面,下次你说清楚一点儿,或者我再问清楚一点儿可以吗?(我在讲道理,没有去感受,共情)我又对他爸说你去把土豆丝炒好然后放上水煮面条,再放个鸡蛋。他爸问我是煮鸡蛋还是煎鸡蛋?我说你去问大宝吧……
终于,二宝被哄睡了,我过去想和大宝聊个天儿,就刚刚的事情再探讨一下,没想到大宝更加生气了,你尝尝好吃吗,你吃吧。我当时也有些生气,跟他说我很生气,你看看你自己的言行态度,我又不是你雇的保姆,又不是你家的老妈子,你一分钱的工资都不给我发?我还得供着你吃喝,你还这个态度,你自己想想吧,我很生气……(克制着,不带情绪的表达生气)
后来我走到阳台上,真的是有一点儿不舒服,情绪脑刚要上线开启抱怨模式,又被理智脑给强制驱离出境了,通过这件事,我看到孩子越来越有力量,他知道怎么跟妈妈表达他都是安全的,同时他对食物口感有一点讲究,回想起他日常自己做东西也很有研究,并乐在其中,颇具美食家风范。
恰巧今早在听非凡精读《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想到了书中所说的通过孩子的行为明白孩子缺少哪种能力,从而帮助孩子才是我们做家长应该去做的。
我看到我的孩子需要宽容、共情与理解的能力,这些可能是我日常生活中给予还不够的,所以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会处理的不是特别好,反求诸己,事情有药呀,孩子就是来修我的呀。
我急急呼呼的去跟孩子就早上的事情进行沟通,然而事情并不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使我再一次经验到说话不代表沟通,不说话不代表不沟通,不能共情的沟通是无效的。
沟通如果不能加入核对,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无效的,早上爸爸还是把土豆丝单独炒了,面条单独煮了,然后孩子又混在一起吃了,变成了孩子最开始不想吃的那种面条,所以孩子很无语,生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我还要去试图和他讲道理,其实是为无视他的感受,他当时的情绪这么大,他的生命已经不能抱持住他的情绪啦,我讲再多的道理,也只会增加他的情绪,伤害彼此。
这个时候对孩子的行为我最应该做的是接纳---共情---理解(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在人与人沟通时,是存在信息差的,今后和孩子或者他人的沟通中一定切记再加入核对,加入核对,尊重差异性,追求让我们都越来越好的一致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