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最早读这首词是小学的时候吧,那时只是觉得这首词很有意思,尤其喜欢其中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和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两句,即使当时没有太理解其中的意思,有点懵懵懂懂,但还是记下来了,随着时间的关系,这首词也被我渐渐地遗忘,直到前不久,在读关于辛弃疾的一篇文章,书中提到了这首词,我才又淡淡的想起,有了一些人生经历以后,再读这首词,才渐渐理解词中作者所说。
其实这首词并不能算的上辛弃疾作品中特别出名的作品,但是不知为何,这首词对于我却印象深刻,这或许和我的性格有关吧,面对世事会有一定的感慨,用多愁善感的心情开看待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年少时,还未体味人世间的苦楚,却总觉得自己时运不济,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感叹命运的不公,正如这首词里所讲的少年不知愁滋味,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6098/d212a426d48dbb87.png)
而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路走来有多少转折起伏,好似已经说不太清了,却也是在这一路的转折起伏中渐渐地学会了所谓的为人处世之道,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也没有了那么多的感叹,不似像儿时那般感叹,好像一切都变得平静了好多,大抵这也可以用词中的后几句来说,而今识尽愁滋味,却早已没了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境,转而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或许就是不同年龄的不同心态吧。
又或许是我在这首词里,看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所以我才会对这首词印象深刻,其实应该会有太多的人和我一样吧,意境相同,只是故事有所不同,小时候的你不管是受了一点委屈,亦或只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应该都会缠着妈妈或者爸爸分享吧,而现在就算一个人过的再苦再累也不会再和他们诉苦了吧,因为在父母眼中还是孩子的我们已经长大,有些事情我们已经学会了独自承担,所以在有了这些人生经历以后,再读这首词方能体会词中含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6098/51a75ef26726b745.jpeg)
其实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带湖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当时虽然带湖闲居,闲游博山道中,但是他却无心观赏山中美景,辛弃疾当时被弹劾罢官,却仍旧心系国家,看着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空有一腔热血。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对比的手法,上片写少年不知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别有一番风味。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了自己少年时代不知愁苦,涉世未深,对于“愁”还缺乏最真切的体验,虽不知何为“愁”,却为了“愁”而愁,他爱上层楼,无仇找愁,连用两句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使用,有力的带动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与后一个“爱上层楼”又有不一样的含义,前一个与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又与下面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通过这一叠词的运用,把前后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使上片对于“不知愁”的表达近乎完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6098/edfb867bf37e8e6b.jpg)
词的下片,则是主要写了现在自己知愁却不说愁,下片与上片形成对比,作者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于“愁”有了真真切切的理解,“而今识尽愁滋味”,一个“尽”字,极具概括的写出对“愁”的真切理解,紧接着便是两句“欲说换休”,与上片一样的叠句形式,同时也是有着不同的两层意思。前句承接上句,而今识尽愁滋味却无话可说,这也是一种心境的转变,后一句“欲说还休”紧接下文,识尽愁滋味却闭口不言,转而言天气,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脱,却表现了“愁”的博大。
辛弃疾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与“识尽愁”的对比,写出了自己“愁”之深。虽然小编没有辛弃疾那样“愁”的有意义,但是却在这首词找到了共鸣。随着年龄与岁月的渐长,也会有苦痛和忧愁,艰辛和无奈,也想发泄,也想挣脱,亦或是想逃,但这些好像也无济于事,终有一天理智让你选择不去倾诉,欲言又止,言辞只会徒增悲伤,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沉淀和成长吧。或许这就是辛弃疾所说的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却道天凉好个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