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链家的基层员工,我深深感受到2次剧烈内部波动。一次是2018年5月链家的大量高层布局贝壳找房平台,为诸多城市的小地产公司赋能,第二次就是现在了,链家的自我迭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08987/48bf3f6561accf90.jpg)
目前链家是一种典型的科层式结构,经纪人(业务员)-店经理(业务员)-商圈(店经理)-总监(区域管理)-大总(大部管理者)-老总(城市总经理),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曾产生了疯狂开店热,甚至“逆市开店”,抢占市场份额,在大量的新增店面之后,高额的店面租金、耗材、人力成本等都接踵而至,这种结构曾把链家推向巅峰,但除了表面的辉煌外,也有不少潜在的风险正在被放大,那就是利润的消失。店面的营收能力差异较大,产生正利润的店面是仅占少数,在大量店面亏损的情况下,链家的这个庞然大物利润其实很低。做的好的区域或门店不得不补贴亏损的区域或门店。2017年我有幸处在深圳链家业绩排名第二的店面,年总业绩接近800万,实际给公司带来的净利润却只有接近80万左右,可想而知,其他店面的净利润也能猜出一二。
在利润极低的背景下,链家推出了“贝壳找房平台”,这也产生了2018年5月的“大动荡”。这是链家自我迭代走出的第一步。
时隔10个月,链家开始把眼光转向自身,有种大刀阔斧实行“店东制”前兆。
相对于科层制,店东制属于平台化。在链家平台生态形成前,我更愿意把科层制的链家视为传统企业,而它现在正在被互联网化。
可以猜想,以后链家的平台主体结构:大平台-店东-经纪人。结构路线变短,自下而上的影响机制即将来临。每个店东,将会成为平台下活跃的点,每个点聚集起来形成新的商业生态。
在“动荡”陌生的环境,人难免会紧张。不过越是规则的改变,新的机会才会涌现。
加油,致加入链家2年的热血男儿。
二月红于2019年3月15日早晨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