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道:“一家女百家求”,此语在李渔的《怜香伴》出现过,在《增广贤文》里也曾出现,足以说明认可度之高。意思也简单明了:一户人家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就会有一百户人家上门提亲;一女至妙龄尚未婚配,就意味着谁都有娶到她的可能,可以任人追求。哈,一种“开放”的竞争环境呢。
乍看女方有一种稳坐钓鱼台的优越感和主动权,而实际正好相反。
男家选派媒人前来“求”的过程自然也是女家广选的过程,按说吧,双方互选倒也算很充分了。可细一想,还是缺漏了点什么——如果此女心中已然有了中意的人选,可前来求婚的百家里偏没有该男家派来的媒婆呢?闺女自个儿呢又羞羞答答自始至终不愿向父母和媒人(媒婆媒汉从来都是男方来请,没有女方为此低鼻子下眼的,否则给人的感觉是闺女嫁不出去,无人理睬)说出自己心事,那最终岂不是极可能错配姻缘了嘛。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蝶恋花》表述的便是此情形:“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甭问,铁定有那种听天由命的(女)主儿的,但更多的应该是干脆兀自出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毕竟一辈子的事儿嘛,漫长的几十年只能与一个没感觉的男人一起度过,想想都窝心得可怕。于是便有了《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思是说,你我同饮一杯,结为夫妻吧,将来必定天天好日子。此语义看,应该是女性口吻。《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基本同路——今儿俺小女子就对你发誓:不论生死,俺小妮子都死心塌地跟你在一起;从我们相互牵手那一刻开始,俺小妮子就下定决心了,与你一辈子慢慢变老。《王风·大车》中的“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更是发出了生死不渝的誓言,意思是:活着不能在一室,死后同埋一个坑。我说的话你不信,那就对着老天让太阳来作证。或问:那你怎么知道这是女人的声音而非男人的表白呢?简单,那个时代里,死后与谁同穴,其决定权在男人那里。
还是《诗经》,《王风·采葛》里描写一个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急切之情如跃纸上:“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且慢,在一般的注本里,都认为是男子对女子的诉请,怎么到你这儿却成了女对男呢?笔者的依据很简单: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块根肥厚圆柱状,外形类似现在的红薯和山药,至今依然属药食同源植物。而要命的是,葛不像红薯和山药种植在平地甚至房前屋后,而是基本都野生于高低落差很大的坡地、沟谷、向阳矮小灌木丛中,深埋与土石里,在那个原始时代里,采收非常不易。茎皮纤维供织布和造纸用。古代应用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和葛花用于解酒。《韩非子·五蠹》记载,尧怕服装,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那不就简单了——这样的苦累活计是该男人坐还是女人去做?如此一来,那就简单了:那个劳动效率高,身手矫健的小伙子,自然就成了众多同龄女子的追逐对象。
再后来呢,对爱情的女声诉求那就够多了。
晚唐著名诗人韦庄有一首《思帝乡》,更加憨直泼辣:“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汉无名氏所作乐府诗《上邪》,描写一位女子用五种绝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表达自己坚贞的情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敦煌曲子词里有一首《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有一首歌《分离》与上面两首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元代书法家赵孟嫌妻子管夫人年老色衰,欲纳妾,管夫人写了下面这首《我侬词》作答,老赵读罢立刻打消了丈夫纳妾的念头:“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晚唐李商隐是写情的高手,他的《暮秋独游曲江》,用江水表现爱情,表示情意绵绵不绝:“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北宋张先的《木兰花》更进一步:“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宋朝文学家司马光在宴会上看到一位舞妓,为其美姿所打动而写了一首《西江月》词: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或曰:这不都还是男人的作品么?回答是:上述涉及到的诗词作者,不过是记录者和代言者的角色而已;细品味字里行间的那些滋味,终究还是女人的心声对不。
好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至今日,从选择目标到谈婚论嫁,女孩儿们早已不像过去那样羞羞答答,藏藏掖掖,不敢暴露心事;而是大胆站出来,以我为主,以本女子的取舍为准,这从民间的婚姻“市场”(“市场”二字自然是借用,在此强调的是其“交换”实质),到电视相亲节目,都看得出来,面对爱情和婚姻,女性的心声已然成为主旋律,没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