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的提出是与德国工业界遇到的瓶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大目的是建立一个与互联网融合的智能化先进制造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快反应速度。
德国制造业体系完备,产业环境好
工业4.0战略让德国重新抓住工业发展主动权,保持“德国制造”的国际金品牌。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背景是全球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德国希望通过利用物联网与服务网结合的方法,使产业链管理智能化,市场需求分析有效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德国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是行业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生产要素看,受惠于完善的教育体系,金融系统和政府合理引导,德国老牌公司与中小企业拥有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与科研潜能;高度分散化的产业群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不断互相学习、增强产品竞争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3901344/afc6b58bb7606132.png)
美国重振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效率,推动工业复兴
随着美国经济不断回暖,出口与内需增加,制造业再迎春风。2010年起,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小幅攀升。
美国通用提出“工业互联网”计划,倡导产业链效率提升。2012年,美国通用率先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使制造业的数据流、硬件、软件实现智能交互,通过大数据实现智能决策,提升美国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美国政府的“再工业化”战略举措相呼应,随后美国制造业与IT巨头纷纷抱团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将这一概念大力推广开来。
经过美国通用测算,若生产效率提升1%,美国关键产业,包括航空、电力、医疗、铁路和石油天然气等,在未来15年内将节省2760亿美元的生产成本。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本质含义基本相同,但侧重有所不同。
“中国制造2025”: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基于国情提出中国制造2025,解决制造业现实困难。“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2015年两会提出,与德国工业4.0战略出台时间较近,因此被看作中国工业4.0计划。但两个战略差异巨大。
从信息化水平看,我国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度较低,整体企业尚处于工业2.0到工业3.0过渡的时期。各个行业的信息发展水平不够均衡,信息化程度存在较高差距。部分行业已经进入工业3.0自动化时代,而少数企业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仅期望推进我国制造业进入工业4.0时代,同时也力图改变我国低端、粗放、资源依赖性的制造局面,并加速我国信息程度较高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传动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