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把应当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
——车尔尼雪夫斯基
写作 | 叙述与描写
写文章,会叙述是一种优势,能够做好叙述,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叙述之前必先对一人一事一物熟悉,做到知其全貌,心中有数,因唯有此,才能三言两语表现出人物或事物来,才能以小见大,写出好文,否则写着写着可能就写不下去了。
再之,叙述需要设计,如何设计即是看要给人家的主要印象是什么,亦即想要突出的主体是什么,要明确以什么为主导。
定好何者为主,何者为辅,便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或喧宾夺主,导致主体主线不明晰。
举个例子吧,试想你要作一幅主题为“奋战高山密林间,誓把天堑变通途”的画。
你觉得这幅画是该突出人,还是该突出山路呢?
以我的理解,应该突出干劲十足的人,要不然怎么体现“奋战”和坚毅的“誓”呢?
那么,想要突出人,若把山画的高耸巍峨,而把凌崖峭壁上的人画得小的像蚂蚁,谁能看得出他们劈山开路的劲头力量和艰难辛苦?
这就犯了模糊淡化主体的错误,放到文章里,就是文不对题,且主体不突出、不鲜明,容易让读者产生不知你主要想表达什么的困惑,摸不着头脑。
既然确定了主体,就要时刻紧盯主体叙述,而不要枝枝节节地随便说,叙述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事物的本质说出来,使人得到确实的知识。
还以开篇作画来说,我想要在那幅画里体现奋战山间的开路人都是一条条好汉,那么,相比于画山有多险,崖有多陡或是杂草丛生,荆棘满布,着重描绘他们挥舞斧头、铁锹奋力开掘顽山固石,满头大汗、浸湿衣衫的场景来突出主体,就要准确的多。
当然,这也不是说要抛却叙写主体外的东西。若是画山险峰峻来侧面烘托开路人多么不畏艰难险阻,决心劈山开路也未尝不可,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叙述其它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主体服务,为烘托主体而呈现的。就像作画,需要我们好好“布局”,规划好人物及山石草木在画作中分别应该占到多大比例,才不至于找不到主次,表现不出层次。
而且,有时候叙述也需要有实有虚,实而不板,虚而不空。要实现这一目的就是需要通过结合主体外事物进行叙述。写实物,以实物为主,略加抒情的描写,可使文章生动空灵一些;写景,要写出诗情画意,也不妨于适当的地方写点实物,以免过于空洞。
比如写某座山,若你要写它的地质,即以地质为主导,若要写山上生长着的植物,即以植物为主导,然后在适当的地方,略道岩石或花木之美,这样,既能给人家以清晰的印象,又能显出文笔,不至全篇干巴巴。
其实,叙述并不怕描述主体外的东西,只是怕把握不好,而流于冗长;叙述也不怕细致,就怕太细却又不生动。
古人说,写文章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作者观察事物,无微不入,而后在叙述的时候,又善于调配,推得开,使小事大事都能联系到一处,这样不仅不显冗细拖拉,反而还既生动又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一笔写下狂风由沙漠而来,天昏地暗,一笔又写到连屋中熬着的豆汁当中也翻着白浪,而锅边上浮动着一圈黑沫。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却能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天气恶劣,风沙之大。
图片 via 网络题目不是《叙述与描写》吗?怎么只见“叙述”,不见“描写”?哈哈哈~其实,叙述、描写不分家,叙述之中见描写,描写即是在叙述。接下来就说说描写。
描写,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比如是想要刻画一个性格暴躁的人,还是要刻画一个老实巴交的人。目的不一样,要表现人物时,用的语言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写一个人点烟:一个老实人,在划火柴没点着时,便会说:“唉!真没用,连根烟也点不着!”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也许会高叫:“他妈的!”
这里就人物描写来说,要描写好人物,自然脱离不开周围环境以及与人物相关的事。开路不能没有人,劈山不能没有山,有地点人物又有事件,就有了画面,必要时,还可再加之时代背景,在工具匮乏的年代和机械化时代,同样是劈山开路,但绝对是不一样的。
不得不说的是,要想叙述描写出的东西精彩出色,还是少不了平日里仔细的观察,要注意人物的外貌特征、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要多去接触一些事物,去留心动、植物的形态、习性,甚至要细致细心到去观察一颗小豆芽的生长。
最后,结合自身,还有一点建议给大家:不要总想着输出,也别相信“要敢于动笔写,写的多了,练得多了,就能写出好文章”的鬼话。一定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增加知识储备,一定要多读书(可以读古典名著),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精简凝练自己的辞藻,一定要不断学习提升,加强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修辞运用的能力等等。
要不然,写来写去脑子里也就那么点词句,想要表达的总是难以尽意,自己难受,别人看着也是“陈词滥调”的难受;倒来倒去肚子里也就那么点东西,天天“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谁不烦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