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又火了。
在人设大行其道的时代,朴树好像是个“异类”:
去年他综艺录到一半,就耿直的“到点下班,回家睡觉”;
今年他依旧“作”:好不容易看见喜欢的鼓手,愿意主动说话了,也让人觉得这话没法接:“你可以去古巴学学鼓。”
网友纷纷表示理解:“可以,这很朴树。”
如果真的了解朴树的家庭,你大概就会知道,这样有底气的特立独行,其实有基因可循——
他的父亲濮祖荫,是北大教授、物理学家,独立和合作发表论文270多篇,是我国“双星计划”发起人之一,也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两父子的人生道路,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
只不过一个把目光投向了太空,致力于探索科学的边界;一个把灵魂交给了音乐,更关注内心的自由。
1
“瞄准一个目标”
如果说,朴树是天生的音乐人,父亲濮祖荫就一定是为物理而生。
1937年,濮祖荫出生在正值抗战时期的上海。
他的童年生活在动荡之中,三四岁就跟着全家人一起逃难去了重庆。
去重庆的山高路长,小濮祖荫被放在扁担中挑着。
翻山渡水,整整走了好几个月,最后终于到达了重庆。
“我亲眼看到车从山路上滚下去。
当时山路72弯,司机一不小心就打滑。
我当时虽然小,但是小也害怕,就叫了起来。”
那个年代奋斗的气息给濮祖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坚信:
好好学习就是国家的未来,考大学就是国家的命运。
物理学,或许是又好玩又实用的一门科学。
高中毕业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个活动:
让大家尽情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以不同的身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回到学校。
濮祖荫使劲想象物理学家是什么样子的。
最后他穿了一身皮衣,戴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帽子就去参加了毕业活动——这是当时的他对物理学家的全部想象。
考大学时,濮祖荫就瞄准了一个目标——物理学,并且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
濮祖荫在北大读书的那几年,苏联和美国先后向太空中发射了卫星。
中国科研界大震,政府直接跟高校达成共识——北大开始发展高空学!
这一门学科是全新的,连老师都没有。
濮祖荫在物理学上充满了天分,他很快发现了新的研究点:“哎,好像我还可以进一步往前做。”
他凭着自己做出的成绩,被吸纳进恩师的物理研究课题组。
三年后,就在北大开了“磁流体力学课”,他的学生就是他曾经的同班同学。
1961年,中国乒乓球选手在世界舞台获得冠军。
濮祖荫暗暗发誓,也要带领中国物理走向世界。
濮祖荫的辛苦,从儿子的描述中可窥得一二。
朴树说,小时候半夜醒来,总能看见父亲工作的身影:“他的世界只有科学。”
一次,濮祖荫获得了去美国访问的机会,为此他专门买了录音机和磁带来来回回地听,只为可以和当地专家交流学术前沿知识。
到了美国,他才发现自己在专业上有很大不足:“美国专家好像什么都明白”。
他就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汲取知识,以至于在美国的两年,去过最多的地方,是买生活用品的旧货市场。
1996年,针对欧空局的卫星发射计划,濮祖荫敏锐地发现了其中不足,与同事合作,提出了首个以中国为主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可面对一波波资料,他又犯了难:怎么处理繁多的数据?
当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暖气也不给力,他却从不叫苦,和同事、学生边学边做。
终于,新的分析模型被创造出来,时至今日也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
2
北大教授的孩子考不上北大附中
濮祖荫的妻子刘萍是他的初中同学,同为北大教授,也是第一代研究计算机的女工程师。
50年来,濮祖荫和妻子相敬如宾,从未有过大的争吵。
在工作和感情上都顺利的濮祖荫,却在小儿子朴树这里总是“受挫”。
小升初考试,朴树考了173分,但是北大附中的录取线是173.5分。
差出去的0.5分成了父子两个人的心魔。
他为儿子设计好的人生道路“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出国留学、钻研科学之峰”在朴树高中时就这样断了。
朴树一直放不下这件事情,觉得对不起父母。
“真是觉得低人一等。你没考上,你爸妈都没法做人了。”
或许朴树心中那颗名为“抑郁”的种子,就是早在那个时候埋下的。
这事儿还是朴树的姨妈发现的。
姨妈来家里做客,总是觉得哪里不对。
仔细一想“哎,朴树这孩子怎么最近一个月都没笑过啊。”
一家人去找了北大医学院专门研究精神学的教授。
聊了半天得出来了结论:“青春期忧郁症”。
他们又带着朴树去做测试,有一道题是“如果你死了,你觉得身边的人会怎么样?”
朴树选了“无动于衷”。
测试结果出来,朴树“差3分变态”。
那段时间,朴树把自己的游戏机卖了,换钱去学了吉他。
高中的时候,他就自己组了一个乐队,每天晚上去北大的草坪上弹琴。
每当有人跟他说起大学,他就一个态度:“我不考大学!”
这样的叛逆,远远偏离了濮祖荫为他设计的“科学之路”。
脾气倔强的父子俩,谁也不理解谁。
濮祖荫是出了名的严格,自己教起学生来就有股子“疯”劲。
有一次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合格,他就把门关起来,
两个人就坐稳了板凳——“改!”
哪儿不对都改,完全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最后硬生生把论文从“不合格”改到了“很有参考价值”。
后来为了给学生教电磁学,濮祖荫差点踏平了物理系陈秉乾教授家的门槛,就为了跟他请教怎么教好这门课。
濮祖荫自己觉得这些都没什么:“不下这个功夫,我不敢讲。”
儿子朴树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拧”劲儿。
大二退学后,他每天晚上十点半准时去小运河边上弹琴唱歌。
第二天早晨4点才回家。
风雨无阻。
濮祖荫和刘萍托关系给他保留了一年的学籍,他终究是没有回去。
很长一段时间后,濮祖荫自己想明白了:
他多爱钻研学术,教导学生,儿子就多爱音乐。
这两种感情是殊途同归,不矛盾。
3
每个人会有“那把吉他”
朴树的歌火了,火到简直不讲道理。
《白桦林》《那些花儿》《NEW BOY》……
随名利而来的,是大量的采访和邀约。
光是《白桦林》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个问题,他就回答了N遍。
朴树觉得自己的生活突然跟音乐很远,离喧嚣太近。
他本能地开始拖延工作,拒绝写歌,也拒绝演出。
有一年母亲刘萍听了他的歌。
母子连心。
刘萍问朴树:“我听了你的歌,你这两年是不是过得不快乐?”
朴树一下子就哭了。
张亚东给朴树做了很多年的制作人,天天求着朴树写歌、出活动。
2017年朴树参加了一个节目,被打扮成《加勒比海盗》中的船长。
用这个“博人眼球”的方式表演,是朴树最不能接受的方式。
表演结束他的心跳直接降到了一分钟四十几下。
急救医生告诉他:“在家门口晒晒太阳的运动量就够了”。
之后朴树直接将所有的表演缩减,甚至有一年一场演出都没有。
他抑郁症自己就减轻了。
名利对朴树来说非但不迷人,还是害人毒药。
对于他的决定,濮祖荫没有反对——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比钱更加重要。
有一次在校园中有人碰见了濮祖荫,跟他打招呼:
“你公子很有名。”
濮祖荫却说:“这跟我没关系。”
于他而言,名利如浮云,不管是孩子的,还是自己的。
如今朴树依旧做着音乐,已到退休年龄的濮祖荫也没闲着:
一周七天都花在科研和教学上,除了每周两次的游泳,再没别的娱乐活动。
为了快速适应国外时差,以便完成学术汇报,他甚至因为不当服用安眠药而搞垮了身体。
学习、工作、科研,50多年如一日。
小时候看朴树,总觉得跟爸爸妈妈不像:
不喜欢学习,还喜欢带领同学逃课玩音乐。
长大了看朴树,却反倒觉得跟爸爸太像了:
认定了一件事,就埋头去做,不在意付出多少,也不在意名利,把东西完成到极致才满意。
朴树曾说:也许我们的人生从来没有其他可能,一生都已定好了。
每个人都会有“那把吉他”。
从几十年前,北大家属院里的那个小男孩,捡起哥哥留在家里的吉他开始,他和音乐的纠缠或许就此注定。
而更早之前,还是少年的父亲濮祖荫,就在某个晚上望向夜空里的遥远星际,也早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