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孤独”是什么意思呢?它或许意味着夜晚空无一人的黑暗房间、或许意味着社交软件列表中寥寥无几的友人、或许意味着明明没有关静音却未曾响过的手机……也或许,你明明身处在一片喧闹的人群中,却仿佛比任何时候都要孤独,好像与一切环境隔绝起来;周围越热闹,内心就愈发寥落。
艾比克泰德说过:“人并不因独处而孤独,就像人并不因身在人群中而不会孤独。”有人总认为,孤独与人来人往的都市生活并不相容;然而事实上,生理上的接近并不足以驱散内心的隔绝感。“一旦承认了这点我们就会明白,引发孤独的并非肉体上的孤寂,而是联系、亲密关系与血缘关系的稀缺与不足。”导致人的孤独的,是“去社会化”——即人与社会的联系逐渐剥离的过程。
这本书的作者奥利维娅·莱恩非常欣赏一位画家——霍珀。为了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我去搜索了霍珀的画作欣赏。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尽管其中一个领域的艺术家并不能创作其他领域的作品,但的确能深入欣赏体会不同种形式的艺术。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尽管载体不同,其思想内核都是相通的。
霍珀的画作人物形象明晰,画工精细,所有的作品有一个一致的内核——孤独。我对霍珀画作印象最深的是《夜游者》。这幅画有极深的对比存在:幽暗的街道,和光明的酒吧内,四位人物或站或坐在吧台附近。其实猛然看上去并无太大意义,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酒吧除了一扇通向可能是后厨的小门,整间酒吧二分之一被玻璃落地窗环绕,身处其中的人被漫无边际的黑暗环绕着、窥视着。虽然身处光亮之中,但每个人的脸上的表情都是孤寂而木然的。当然霍珀也有色彩明丽的画作如《城市清晨》,整幅画色调明媚,但在画布的角落,仍有一个黑暗的小窗。
在20世纪70年代,韦斯首度假设了一种现象,即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并且面对来自社会的威胁时,他们会触发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为“过度警觉”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使得他们开始怀疑和拒绝所面临的一切事物、愈发脱离社会、从而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仿佛置身于孤岛之中,发出无用的呐喊。”
但实际上,并不是要从根源拒绝孤独。人是需要孤独的,而孤独的人是强大的。孤独的状态会给人以力量,会给人更多的灵感,应该学会享受孤独。但要注意的是,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的生活不可能脱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应当享受孤独的状态,但终归要回归社会中,即要从中做好调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