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读过冰心的一首诗——《写给母亲的诗》,诗里有几句让我很是感动。“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我不知道冰心的母亲如果看到这首诗会作何感想,但是,私以为同为女儿的我,昨夜在给母亲写小纸条的时候的心情和这最后一句诗中描绘出来的心情是一样的。今晨,我把字条拍成图片发给妈妈时,妈妈秒回了一段话。她说:“这是妈妈收到天底下最好的礼物,谢谢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爱你,妈妈很开心。未来你要开心健康地学习生活,给自己的事业做准备。”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段话,让在手机这头的我也感到安心和幸福。幸福的支点真的总是要架在自己的身上吗?至少在今晨这件事中幸福的感觉并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于和母亲的互动。
幸福这个东西在现代社会已经带有太多的商业色彩。推销某保健产品时会说,把某某东西带回家,给家人带去的是健康,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的家庭;在电视上我们会看到一些活动中会说这是幸福的味道,那是幸福的感觉。但是,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知道吗?我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泛幸福的社会,幸福这个词就像是个万能胶,似乎总能把七七八八的元素都给黏合起来。往大了说我们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强大富强的国家感到幸福,往小了说我们可能感到家庭带来幸福,爱情带来的幸福。我还试过某个下雨天,坐在窗明几净的自习室听着轻音乐,看窗外的雨落在树叶上,再悠悠地滑落,那一刻我感受到内心的安定,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这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对于一个相同的问题,竟然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原因大约是我们每个人衡量这个词的标准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吧,而且还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不要把他人,他事,他物当成自己幸福的支点”这种说法。这种想法看起来真是有道理,自己的幸福要自己掌握,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稳稳的幸福。但是这真的是有道理的吗?赞成这种说法的前提是承认每个人只有一种幸福形式,而我们每个人有很多幸福的可能。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挣到一千万我们会感到幸福的话,在挥汗如雨的奋斗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财富不断积累,我们可能会感到很幸福。我们会说这是因为钱带来的幸福。有人说深了讲,还不是归结于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那好,我们继续假设,你在奋斗路上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社会学上讲,在一个社会性的组织中生活,个人的力量往往会受限于组织。我们可以看到,钱和家庭带来的幸福本质上并不冲突,但是这两种幸福我们都同时都拥有时,我们最终不仅是将幸福寄托于自己而且寄托到了家人的身上。家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夫妻双方,甚至孩子一起构建的,自己的力量其实会变得有限。
“不把他人,他物和他事当成自己幸福的支点”这种说法不是错了,而是没有说完全。
我见过一种人,某个时刻之后大多以别人作为自己幸福的支点——中国爸妈。这并不是什么贬义词,中国是一个礼俗社会,讲人与人的羁绊,所以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尚且没有出国,所以国外的状况不敢妄言。姑且就说说中国的爸爸妈妈们吧。
自孩子出生的一刻,父母们开始有了新的社会责任,看着家庭中的新生命,他们大多想把最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担心孩子的健康,教育,未来等等。直至自己的儿女也开始有下一代时,他们似乎又会继续担心同样的那些事情。看起来父母们在有了孩子之后就开始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但是是不是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他们就永远不会开心和幸福呢?我认为不是的。因为在这种需要人构建的幸福关系中,有一个变量,就是人。作为子女知道父母的担忧,时不时地给予父母关心,主动地跟父母进行沟通,给予他们回应,这很重要。担心这种东西是作为一个人一生都免不了的,如果没有办法从大方向上改变这种以亲情关系为支点建立起来的幸福的话,那么生活中多制造些小确幸总是不错的。
我认为,那些说“幸福这种东西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外物为幸福支点的人永远也没办法幸福”实在将未来看得太透彻了,反倒有种薄情冰冷之感。我不否认,也许我们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只剩下自己,但是人的一生重要的大约更多是一路走来的过程吧。幸福有大有小,大方向掌握在自己手上,小确幸却是需要来自于他人的,保持自己内心平和,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