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峭宇(xss075) ~《头脑大国》学说创始人
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头脑大国”,获取最优思维方式解析,先人一步进入优势生存区。
1,天下第一武功高手
今年春节,没发现特别吸引我的电影,一个问题顿时浮上脑海:人们为什么要看电影?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的功能、价值是什么?
仔细地回顾了一下国内公认的第一高手张艺谋老师拍过的所有作品,我忽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线索,他的电影故事大多以主人公选择某种“自杀”来结局:
比如,《红高粱》的结局,一群人拿高粱酒当炸药冲向日本军车,自杀式的攻击,显然宣泄意义比战斗意义更多一些;
《菊豆》,菊豆最后点火烧掉了祖业“杨家染坊”,也属于对财产和前程的一种“自杀”;
《幸福时光》,面对拆迁,赵大叔无奈而无能地选择了对女主人公进行隐瞒和欺骗,放弃了解决难题的现实努力,放弃也是一种对理想的“自杀”;
《英雄》,李连杰饰演的无名,原本要去刺杀秦王,结果快得手的时候选择了被秦王处死——另类的自杀;
《十面埋伏》,章子怡演的倾国倾城美女,面对感情纠结无法抉择,最后选择了让刘德华飞刀杀死,也是一种自杀形式;
《满城尽带黄金甲》,周杰伦演的王子自杀之后,皇后基本上也选择了“找死”——虽然影片及时结束没有明确表现她的结局;
《金陵十三钗》,十几位风尘女子为了保护女大学生,选择了以掉包的方式自愿奔赴日本鬼子的宴会,属于对身体尊严的“自杀”;
《归来》······我发现编剧和《金陵十三钗》同一个人,心想这戏估计也是某种形式的“自杀”结局,所以没去看,不太了解剧情;
《长城》,不用说了,一大群美女战士选择了各种空翻高难度的自杀式的攻击,而且是为了打败莫名其妙出现的“饕餮”。
不如打个赌,赌一下张导的下一部作品里会不会设计出更加另类的“自杀”结局。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张老师还有几部故事结局属于“他杀”。
比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山楂树之恋》······
老谋子在国内影坛声誉、地位极高,他在摄影艺术上的登峰造极就不必说了——考上北电摄影系之前他就以一幅《中国姑娘》获得全国摄影大奖。拍《十面埋伏》时为了找到合适的鲜花背景地他能把剧组拉到乌克兰去;
拍《英雄》时为了获得满意的落叶效果,他可以分为三级规格高价向当地农民一麻袋一麻袋地收购落叶;
拍《长城》时,选用的是世界一流的编剧团队,一流的特效团队,一流的演员阵容,一流的各种······
他的各种敬业各种工作狂事迹在业内广为流传。
说到这里,我们脑海中是不是有一个词呼之欲出?——“工匠精神”。张艺谋无疑是电影界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的第一高手。
谁要说中国缺少工匠精神,我绝对不同意,只要抬出一个老谋子就能把他们怼得哑口无言。
可是,他未必注意到自己拍出了这么多通向自杀结局的故事。
各种各样的“自杀”,无论是身体生命,或者是某种思想尊严上的“自杀”,本质上都是一种放弃,放弃了生命的同时也就避免了用生命或者思想去应对、解决某个巨大的难题,显然,自杀的原因来自于主人公碰到的某个难题。
张导演的片子中都对这些难题进行了细致而精彩的展现,并且把主人公如何被难题压垮的过程描述得很有美感。
主人公无法对抗难题,难题压倒了主人公。这是导致主人公最后各种“自杀”以及“他杀”的剧情背景。
2,剃须刀
一说到了“难题”,我就会想起剃须刀,电动的那种,因为我不能超过一天不刮胡子。我用了多年的是飞利浦牌子。
真奇怪,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很多种多样的方法或者工具,可是刮胡子这事,还真只有电动剃须刀是管用的,所以我对这个剃须刀特别心存感激。
然后我免不了陷入一种虚构的焦虑:假如没有剃须刀,男人该怎么处理自己的胡子呢?
假设我们只能用手来处理胡子,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1,手指很难抓住每一根胡子,因为手指形状、硬度和每一根细微而光滑的胡子之间,不容易形成足够摩擦力;
2,手指不能切断胡子,只能连根拔起,因为手指不能形成“利刃”一样的形态;
3,手指只能挨根地拔,而胡子则成千上万根,逐个去拔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花一天都拔不完;
4,我们有时会看不清每根胡子的准确位置,照镜子也不管用;
5,拔胡子,脸部会感觉很痛,因为胡子的根囊受到伤害,刺激到脸部神经;
6,用手指拔胡子,没法控制我们所需要的胡子的特定形态,不能随意地控制我们想要得到的多种胡子的造型,影响我们对脸部的美感追求;
总之,用手拔胡子这个任务,无论对于我们的手、眼睛、大脑来说,都很有难度。如果真的只能用手,只能不断忍痛、忍耐着长时间地重复这个艰难的操作,才能勉强完成任务。
经过“忆苦思甜”,可以再看一下有了电动剃须刀之后的好处:
1,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留胡子的长度,因为旋转的刀片可以精确地切割胡子的任何部位,或接近根部,或接近末梢;
2,可以成片地剃掉数百根胡子,所以只需要把剃须刀对准脸部逐步移动就可以一片片地剃干净;
3,电动剃须刀的网罩可以很迅速地将每根胡子套进小孔,不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挨个分辨;
4,只要保持充电,剃须刀可以无限长时间地持续运转,一天可以给上百人剃掉胡子;
5,每次剃胡子速度特别快,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切口还特别整齐,因为小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很快。
用电动剃须刀处理胡子,很容易,之前的难题消失了,脑子不累眼睛不累手也不累,不需要很多的忍受和忍耐的过程。为什么这么神奇?因为两种情形中先后使用的手指、电动剃须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结构”。使用不同的物质结构来处理同一个目标任务,难度会有天壤之别。
这里顺便再提一下另一种比较简陋的工具:拔胡钳子。
这种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见过,因为这是多年以前在农村比较流行的。
这是一种金属片做的夹子,就是一块铁皮从中间折成一个锐角,使用的时候拇指和食指从两侧发力,用铁皮钳子夹着胡子一根根地拔出来,这也是简单的工具,但是远不如剃须刀那么效果好。
拔胡钳子的特点是什么呢?
1,也属于拔胡子的工具,用铁皮的形状弥补了手指的不足;
2,仍然需要一根根地把,但是作用力上比用手指更强大了一些,比直接用手指更省力气;
3,没有办法选择切割胡子的部位,只能连根拔起,也就就解决不了“痛”的问题;
4,手指累的时候,钳子也就不能工作了。
拔胡钳子比用手指强了一些,但是又比剃须刀差远了,它的这种“地位”的排名仍然源于它的结构。
3、工具思维是什么?
通过上边对比了三种解决胡子的方式,第一种纯粹靠手指——身体部位之一,身体包括大脑和感知器官,支配手指动作要靠大脑来控制,显然这种方式的胡子清理,成为了难题。
从这个案例,我们期望中的理想目标是让胡子被清理干净,但是我们根本做不到,或者要花很多的时间成本才能做到,这就是难题。
使用剃须刀和使用手指的具体差别是什么,我们可以再详尽地分析对比一下,从中寻找出工具的主要特征和优势:
1,人体中找不到很适合的部位来施加作用力,最接近的是手指了,但是手指是有弧线外形的,而且皮肤和肌肉本身形态柔软,在与胡子接触时往往导致夹不紧;剃须刀的刀片,则是引入了自然界中的金属材料,制成了极薄的片刃形态,而且这种形态能保持坚硬不变的物理特征,就弥补了手指的物理性征上的弱点;
2,剃须刀表层的网罩结构,代替了人们用肉眼来分辨和区分胡子的任务,因为人类的视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有效,太小、或者太大的结构都可能超越了人类视觉感知的极限。
3,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和稳定的作用力形式,是人体任何一个部位都不能持续产生的,因为电动机的结构能让电能源源不断地变成机械能,再通过片刃结构作用于胡须,小小胡须就变成了可随意控制和处理的简单任务了。
4,电动剃须刀的电池可以不断通过充电来维系,而电源来自发电厂对于自然能量的各种转化-自然能量又都来源于太阳,想想太阳,这能量够人类尽情挥霍几百亿亿亿······年的吧,对付小小胡须简直不值一提。
我们可以看到,剃须刀之所以把胡子问题变成很容易的事,主要就是通过巧妙组合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这种组合之后产生了人体任何部位都无法达到的强大功能,在可以无限扩展的强大功能面前,难题消失了。
一个问题难度的存在,取决于人们拿什么结构去应对它,仅仅依靠身体和大脑的结构不足以应对人类的所有目标和需求,难题相对于人类的身体而存在,但是相对于强大的工具就不成为难题了,难题,难度,困难,源于两种结构之间的相对关系,工具的创建与使用,可以改变了这个相对关系。。
从清理胡子这件事来看,难题中的难度来自两方面:
1,身体各部位的组织结构,与拔胡子任务之间的物理特征不匹配;
2,大脑的感知和支配能力,与拔胡子任务之间的物理特征不匹配;
概括起来说,所谓难题,指的是人类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无法轻松实现某个目标。难度大多来自于身体(含大脑)与任务目标之间的物理特征存在某种“鸿沟”。
剃须刀是一种被人们创建出来的新结构,它呈现出来各种物理特征,正好从多个方面可以填补这种鸿沟,所以它让难度消失了。
我们可以仔细查看一下电动剃须刀,就会发现它是由各种自然物质“辗转”组合而成,所使用的能量——电能,也是由许多各环节从自然界的能量“辗转”组合而成。这就是工具的最重要特征——由自然物质能量的重新排列组合而成,而非直接使用人类身体(包括大脑)本身。换句话说,工具的创造,首先要求你把观察和思考的视线向人体边界之外延伸。
所以,工具的创造与使用,其实体现的是给人类带来生存优势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工具思维”,它的核心模式是尽可能地从自然物质关系、能量关系中寻找新的排列组合,用新的物质、能量形成的新结构来填补目标与人体之间存在的“物理鸿沟”。
为什么我要反复地说这个剃须刀,因为工具思维让人类的生存方式远远地脱离了野蛮的动物圈。
动物界中,只有人类能主动创造工具,用身体边界之外的物质结构来弥补身体(含大脑)结构、能力的不足,所以人类借助许多工具一跃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人类工具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说,工具思维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个人、一个群体是否有足够的工具思维来判定他们所具备的文明程度。
文明,其实就是让人类实现生存目标变得更轻松的种种手段、方法和观念,显然,文明就是通过工具来实现的。工具是广义的,语言、文字也是人类最早的工具——虽然语言上去是由人的声带来发出,但是它其实是被重新组合过的声音的新形态。工具的进化历程,漫长而多彩,现代社会甚至出现了“电影”这样高大上的工具。
怎么区分和判断一个事物属于工具呢?只要看它的主要成分是不是由人类身体之外的自然物质重组而成的新结构。
什么是好工具呢?就看人们使用工具来实现目标或者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否比之前依赖身体(含大脑)时实现同类目标变得更容易了?
当人类开始学会从身体之外的物质结构寻找机会,通过重组自然物质结构而不是仅仅是重组身体动作时,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从最早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到新石器,到青铜器,到后来蒸汽机工业革命,然后又是信息时代,其实就是工具的不断升级,工具在弥补人类身体和大脑的天然不足上越来越完满,越来越多、越来越巧妙地通过重新组合物质排列来创造出新的结构,化解了人类身体和大脑的种种缺陷,也就化解了人类的种种难题和困境。所谓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实就是工具的进步和增长、升级。
工具不仅是弥补人类身体外部结构的不足,也包括弥补了大脑感知认知和思维能力的不足,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人类的工具发明和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弥补大脑的天然缺陷,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之类。最近还出现了比较火热的“区块链”。
工具思维是人类解决难题的核心思维方式,它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即使说工具就是文明,也没大错。为什么其他动物没有文明?因为它们不懂造工具啊。
4,阿米尔·汗:我只是个卖“剃须刀”的。
再说回电影的事,从我们的文明新定义来看,电影属于文化产品中一种比较新的形态,从诞生到现在也就百年左右,那么,它必然也属于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内容,如果把它当成工具来看待的话,电影的创造,主要是为了化解和消除人类的哪一方面的“难题”?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经有些过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和需求:
比如,我们希望下一分钟就能变成一个更勇敢的人;
我们想让自己能在下一分钟从悲观情绪种解脱出来,对世界和人生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我们希望能在下一分钟就获得一些解决人生困境的清晰思路;
我们希望在下一分钟就能强烈地体会到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有尊严的;
我们希望在下一分钟就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些想法“不切实际”,那是因为它们总是很难实现,所以导致我们不敢去把它们当真了。
这种难度,仍然来自于“物理鸿沟”,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状态、情感、情绪出自大脑,而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内部结构,细微和复杂无比,和我们自身所具备的操控性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物理鸿沟”。这种鸿沟的存在,使得我们很难随心所欲地让自己瞬间处在快乐、自信、勇敢、理性、智慧等等良好的思想状态,这时候,我们也需要某种新的结构来填平这种难度的鸿沟,比如电影故事,就应该是我们经常需要“享用”的一种工具。
然而我们曾经花了很多电影票的钱,花了许多个“两小时”,看了这么多年“张艺谋们”的鸿篇巨制,我们拿到了内心需要的那把“剃须刀”了吗?
我们看过那么多部充当过票房冠军的《英雄》、《十面埋伏》、《长城》、《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之一之二、《西游记》之一之二之三之无限续集、《捉妖记》之一之二之无限续集、《归来》、《大圣归来》、《芳华》······当我们从影院里出来时,似乎只学会了一件事——放弃!
忍耐是放弃,自杀也是放弃,“包容”更是变相的放弃。即使在《西游记》《捉妖记》中主人公貌似没有放弃而是进行顽强地战斗、最后战胜了妖怪——可是,在魔幻故事的情境中寻求的胜利,已经意味着对现实努力和可能性真实性的另一种委婉的放弃。
所有这些票房冠军,都在用各种恢宏的场景、华丽的特效、雄伟的明星阵容、牛逼的的情节、煽情的台词告诉我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面对人生,面对这个难题重重的世界,你们还是忍痛用手拔胡子吧,我们这里不提供剃须刀!
幸好,阿米尔·汗他们家有“剃须刀”卖,而且是电动的!所以他的电影这些年越来越火了。
阿米尔·汗的电影,我只看过三部,《三宝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
《三宝大闹宝莱坞》,主人公面对的是家庭出身的劣势、社会歧视、教育体制不合理等种种难题的压迫,但是他以自己的方式突破了层层阻力,成为了超越陈旧教育的体制羁绊而成为了社会精英;
《摔跤吧爸爸》,主人公一家面对的是社会强大的女性歧视,但是故事展现了这家人如何以真实可信的突破过程实现了冠军梦想;
《神秘巨星》,中展现的是一个有唱歌天赋的女孩如何在贫困、学校、父权等多重压迫下挣脱了束缚,帮助自己也帮助母亲实现了梦想,获得了自由的人生。
我看他片子并不多,但是从其他信息渠道上可以知道阿米尔·汗在印度社会中价值和地位,而且近年来中国观众也给予他的作品予热烈追捧和高度认可。
他的电影故事中,也展现了各种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各种巨大难题——难度并不亚于张艺谋老师作各种作品故事中的难题,但是他的不同之处是,他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给观众展示了像“剃须刀”一样强大的可能性,主人公以各自的经历和方式如何“消灭”了难题、难度,而且展示了这些胜利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可信的依据。
对比一下,可以说国内张艺谋们的作品大多给观众展示的观念是:
哪些事情不能做;
哪些事情会压垮一个人的人生;
哪些事情你们不要挑衅,要“敬畏”;
哪些事情是做不到的·····。
因为,被这些事情缠上或者压迫着的主人公最后都选择了自杀,或者被他杀,或者被某种“毁灭”了,或者在某种忍耐和“包容”中延续着艰难的生命·····。
总之,张艺谋们特别能“忍”,而且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讲述许多故事来教诲大家“忍耐”和“承受”种种难题、难度的必要性,还传授了不少忍耐困难的技巧和心得,许多穿着“包容“外衣的观念,骨子里其实还是“忍耐”。
而阿米尔·汗的电影作品给观众们展示的是:
哪些事情是可以去做的;
哪些困难比天还大可居然还是被人解决了;
哪些事情看起来很强大但是其实压不垮我们;
哪些事情看起来不可能做到但其实是有可能的;
哪些事情大家都认为不应该去做但是主人公就是去做了结果真的做到了!
他的每个故事都像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看过之后你就发现生命中的许多难题不难了,很多困难和压迫根本不需要忍耐,因为总有消除难题的好办法。
这就是为什么阿米尔·汗每部作品都让人感觉到“有能量”,因为它们都像“剃须刀”,能用动人而极具说服力的故事、情节和台词把很多人头脑中的“纸老虎”消灭掉。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这个难度是由大脑结构决定的——大脑里边的信息具体怎样运作,我们自己看不到,也没法进行准确分析,所以也没法“伸手”进去调整它、改善它。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故事,尤其是以电影来表现的故事,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故事必须是某种工具,能让我们的思想轻松转变和提升的工具,能让我们变得自信、充满希望,获得启迪,产生力量。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像“剃须刀”一样的电影,阿米尔汗的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剃须刀”。
5,要“工匠精神”,还是“工具思维”?
要说工匠精神,阿米尔·汗远不如我们的张艺谋老师们。
他的片子里,摄影技巧一般般,特效基本没有,音乐也不是大师级的,道具随随便便——至少不会分几个等级规格以高价去收购落叶,演员颜值都不高,选演员也没有搞什么全国海选活动,最要命的是,每部片中都依然沿袭着他们“戏不够歌舞凑”的陋习······
很多人以为中国缺少工匠精神,真是天大的误解!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工匠精神的代言人啊——几乎所有领域,所有事情,所有制造,一旦被我们掌握的技术必然会以工匠精神发挥演绎到极致而又极致,书法,绘画,陶瓷、武术、中医、高铁、火箭、互联网、电影······哪一件事上都能看到中国人的工匠精神的无限演绎。
我们真正缺的其实是工具思维。
工匠精神和工具思维的区别是什么呢?举一些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孙子兵法》就是工匠精神,因为它追求的是将人的脑力发挥到某个境界,但是它依然是在使用的是人脑本身。
而发明原子弹核武器,则是工具思维,因为它寻求的是自然物质和能量的重新组合,用来填补人体和某种目标之间的“物理鸿沟”;
老中医的望闻问切,医术高明,属于工匠精神,因为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仍然要依靠、依赖人体和大脑本身的能力;
而基因技术,就是工具思维的产物,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基因检测或者基因手段来消除很多疑难杂症,甚至未来还能再造器官、组织和生命;
武林高手、各门派掌门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得一身绝技的高人,就是工匠精神的代表。而发明枪支、使用防狼喷雾器,则是工具思维;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另外一种层次的工匠精神,那就是在既有的工具结构格局之上,不寻求结构功能的突破和进步,满足于现有工具模式并且将其制造工艺发挥得精益求精,仍然属于工匠精神:
比如,我们发明了“算盘”之后,会尝试着用各种珍贵木料来制作它,或者用极致的制作手段将它的外形和花纹做得特别精美,无以伦比,也属于工匠精神,虽然算盘本身是一种工具。但是制作精美的算盘,需要人们的极大忍耐,不然没有耐心挑到上好的木料、而且你没经过长年累月的手艺练习,也根本就制作不出像样的一把算盘。
另外,打算盘技巧的学习,也是个忍耐枯燥和反复练习的过程,我以前也学过,但是早就忘掉一干二净了。
相对应的工具思维是有人发明出了计算机、电脑,虽然这些计算机最早期很粗糙,一点都不精美;
比如,陶瓷本身也是种工具,所以某个朝代我们发明了陶瓷之后,各种烧瓷技术和工艺简直巧夺天工,景德镇陶瓷、景泰蓝、云瓷、青花瓷等等,都属于工匠精神的产物。无论这些瓷器被工匠精神演绎得如何辉煌灿烂,它们都无法解决容易被可爱贪玩的小朋友摔碎的“物理鸿沟”,而且制作陶瓷和使用陶瓷都需要人们极大的“忍耐”,不然根本不可能耐心经过数月的努力和坚忍的工作把一个好的瓷器烧出来,而且需要使用者小心翼翼地对待。
而发明了塑料的人则属于工具思维,塑料制品不需要人们多少忍耐,你随便扔啊捏啊都不会碎的,很方便。
别人一旦用“工具思维”发明了某种东西,我们必定以“工匠精神”将其发挥到匪夷所思的境界:
汽车,电脑、手机、互联网、卫星、火箭、股市,这些都是地球另一边的人用工具思维创造出来的,我们很快就能用工匠精神把它们发扬光大,并且开始追求“弯道超车”、“赶超”、“颠覆”,所以,苹果之后我们就有了华为和小米,特斯拉之后我们就有了比亚迪,亚马逊之后我们就有了阿里巴巴。
前阵子国内掀起一股发扬“工匠精神”的热潮,而且媒体铺天盖地地列举了德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案例、人物和企业作为榜样,搞得大家以为那些发达国家都是靠工匠精神才这么发达和先进的。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当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我认为它对于社会的进步并不是决定性。
工匠精神和工具思维,都是人类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好品质和好观念,但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能主动积极地消除人类难题和难度的是工具思维。
就像射箭一样,你能射中三环四环也算是射中了靶子,但是并没有正中靶心。我们不一样——在寻求推动人类生存进步的对策上,我们只追求正中靶心的十环。
正中靶心的说法,我认为更迫切的是要提倡“工具思维”,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胡子问题时应该追求发明剃须刀这样的工具,而不是忙着练习用手指拔胡子的技巧和熟练程度,或者忙着用更多更好的材料、工艺去制造更多的拔胡钳子。
如果忽略了工具思维的培养,继续把眼光盯在工匠精神上,感觉是开错了药方。
工匠精神没法代替“工具思维”所能产生的价值高度,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我期待着能看到更多的像剃须刀一样的好电影。顺便推荐一下几部我认为比较像剃须刀的一些电影:
《幸福终点站》、《加州之王》、《阿甘正传》、《功夫》、《跳火山的人》、《···泰坦尼克号》、《居家男人》、《诺丁山》、《美人鱼》等。
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头脑大国”,获取最优思维方式解析,先人一步进入优势生存区。
作者微信号:小睡睡 xss07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