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可复制,也失去了做大的机会。做出好产品的流程、产生好员工的制度、获得好用户的方法才是支点。
2,古代科举制度,
入门:童生
️本地报考
️填报上三代履历
️登记外貌特征
️有廪生功名的人作保,廪于是拿津贴的高等秀才。
只要是通过考试注册的童生,可以穿戴官衣官帽;打官司,中老年的童生可以在县官跟前站着回话;遇上婚丧嫁娶,童生可以和官员同席。
连秀才都没考中的童生,值得官方和老百姓尊重
尊重的不是童生,而是他们进入的这个教育和官员合一的体制,县官从这个体制出来的,有义务维护这个体制。
古代考秀才是天不亮点名,日落前交卷。
秀才:有了秀才的功名,可以把家里的屋门从老百姓制式的七尺高提升到七尺三寸。
民间主要的读书人就是秀才,被老百姓尊称为“先生”。
秀才除了做八股文,并没有什么技能,秀才能做的工作,只不过是教私塾糊口,如果是穷秀才,在现实里又是被轻视的。
从体制的角度看,秀才就算进入了教育体制了。秀才的实际身份,是州县学校的生员。秀才要以县为单位接受管理,到时候就得参加考试:第一年接受岁考,第二年参加科考,还有抽查考试,不能总请假,而且成绩不好就要受罚降级,剥夺参加乡试考举人的资格。
乡试(考举人):
乡试是每三年一届,一考起来,从农历八月九号一直要考到十五号。
分三场,每场都要在贡院里呆三天两夜,之间在外睡一夜,第二天早上再重新排队进场。
每个省会城市都有贡院,里面有专门的乡试考场,是一排排整齐的号房,每排几十间、上百间单间。考试时,每个单间坐一个考生,两边都是隔墙,每一间宽三尺、深四尺,既狭窄又低矮,人在里面根本站不直腰。
房中有两块板,是活动的;两边墙上有槽,白天答卷时,一块高、一块低,就是桌子和凳子。
晚上把两块板放平,就是床。
但根本伸不直腿,只能蜷曲着忍一宿。
考生们进场要自己带着这几天的考试和生活用品,像文具、三天的食物、锅碗瓢盆和木炭、被褥衣服,有一种装东西的考试篮子是带轮子的,有点像拉杆箱,还要接受检查。
这三场考试里,第一场要写七篇八股文,后来改成三篇和一首诗;
第二场考论、判、诏、诰,类似应用文;
第三场考经史策论。
中举之后到首都的会试,也是要这么考三场的。
科举体制到了乡试这里,是非常严肃的。
乡试是地方上规格最高的政治活动,主持各省乡试的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