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劝架、和事佬的方法永远不可能成功,任何一种关系的冲突,都不在表面争吵的问题上,永远是双方内在情绪以及惯性认知所导致的沟通问题。除非双方有主动意愿借由专业人士引导面对彼此的沟通问题。否则,任何第三方的介入,其结果都是帮助双方规避了直接沟通,回避或加剧了原本的沟通不良。一本心理学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于此我亦是亲身体验并认知到这一点:面对双方的心理咨询师要牢记一点,永远不要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这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朋友来倾诉与他人的问题,只面对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只与他讨论他在这其中的状态与需要面对与调整的地方,当然,必须本人有面对与调整的意愿。若他只想倒苦水寻求同盟的话,就当练习慈悲的倾听,这时候发表任何观点甚至给予安慰都十分危险,即便你顺着他说话让他舒服了,但真正造成的影响是加剧了他失衡的心态。任何言行与事件,真正的影响或者实相,永远在表面之下,只看表面,往往做出的,是与事实背道而驰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极常见的一个局面是:一个不会直接沟通与表达的人,四处历数对方的不是,寻求同盟,然后一群热心人帮他一起教育那个人,而他往往借助他人的言论告诉对方这是大家一致的评价,让对方百口莫辩,却更感不满。这种方式看似解决了表面问题,但会使得被“审判”的一方更想逃离关系,孰不知,若亲自与对方交流,就发现这其中有很大的偏颇,他有被冤枉的地方。心理学将其称为“隐性攻击者”,当然,这只是对角色的定义,并非说这一方就是坏人,他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甚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他所为,是因在关系中感受到或者误解了对方对自己有忽视,他要的,并不是对方的认错,而是对方的关注与靠近,却在无意识中加重了对方的疏离,最终的结局是:双方都会变成受害者!
还是那句话:关系中的双方,是在一个天平之上,真正的和谐,是天平的平衡,无论在任何一方加码或者减码,都会导致关系的失衡,最终双方都会是失衡的受害者。
任何关系中的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双方的立场、需求与感受必须同时被看到并尊重。于此一前提之下,才有找到真正达到和谐的解决方案的可能。
若真希望给予帮助,必须确保自己的状态是:全然抽离同时又纳入双方的纯粹旁观者,对此事毫无个人立场与认知,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我境界”,此时所谓的帮助,可以说是没有第三方的存在,你只是成为让双方能够全然敞开的一个空间。否则,不要轻易介入关系问题当中,只会成为无意识的搅局者。
可以说,在疗愈的角度而言,心理学给予法,可以提供运用的技术;而宗教给予道,是疗愈师状态的依托,二者相溶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