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02

作者: 癔语 | 来源:发表于2023-11-05 17:03 被阅读0次

    1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

    2佛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3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种不可缺少的因: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一张桌子来说: 它是木头做的,这是质料因; 以桌子的形式存在,这是形式因;依靠木匠而做,这叫做动力因;能起桌子的作用,这是目的因。

    4唐代有一个庞蕴居士,这是一位开悟的大修行人,他曾将万贯家财沉入湘江,并说了这样一个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5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物质享受当作生活目的,这叫做‘猪圈理想’。”

    6佛法中有一句名言——有漏皆苦,也就是说,物质享受带来有漏安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因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超越对饮食男女的耽执,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7圣雄甘地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8托尔斯泰讲过一个故事: 从前,俄国有一个地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收购土地。有一次,他听说在南方有大片沃土,只要给当地族长一小袋黄金,就能获得一天脚程所围绕的土地。于是他到了南方,找到当地的族长,谈妥了以黄金换土地。第二天一早,他就在原野上狂奔起来,为了圈到更多的土地,他一直不肯休息,最终活活累死了……

    9要深入了解大乘佛教,最好学《入菩萨行论》;要了解空性,最好学《中观根本慧论》或《入中论》;要了解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或《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10如何破“我执”?

    无我: 人无我、法无我。抉择时,从身体的各个部分——头发、牙齿、肢体……——剖析下来,都不见有“我”;而“我”所耽著的一切法,也都没有自性,这样就破除了“我执”。这是最好的剖析理论。

    11五明佛学院,就是这个“五明”。五明有因明、声明、工巧明、内明、医方明,医方明就是藏医学。

    12大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

    13古人说:“君子量大,小人气大。”量大不大、气大不大,问题还是在“我”上面。有了“我”,一点点小的触犯就接受不了,反唇相讥,甚至大发脾气。

    14日本的梦窗禅师说:“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15《吕氏春秋》云:“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16藏地各教派的命名,有些是用时间,比如宁玛派是旧派,格鲁派是新派;有些是用地名,比如萨迦派,“萨迦”意为灰白色的土; 而有些是用意义,比如噶当派,“噶当”的意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的一切教言都当作修行的教授。

    17如何打坐?

    虽俗话说“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所以,禅修的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让心静下来。当然,如果身体调得好,禅修的效果也会好。  在禅修时,应该采取毗卢七法坐式: 双腿跏趺坐,两手结定印,身体挺直,两肩放松(两臂展开,不要内收),头稍微前倾,眼睛微睁,舌抵上颚。如果以这种坐式禅修,心就比较容易调伏。

    18当生者生,当死者死,来去自如

    19所谓大悲心,是将一切众生从痛苦中救拔出来的善心。所谓大慈心,是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的善心。所谓菩提心,是在大慈心和大悲心的前提下,希望众生获得佛果的善心。

    20龙树菩萨曾说过,有些人以才华而傲慢,有些人以相貌而傲慢,有些人以财富而傲慢,有些人以地位而傲慢。在座各位如果有这些心态,我建议你们多看看历史,看看那些威德超群、洪福齐天的大人物最后是什么结局,这样就能打消内心的傲慢。

    21培根在《论贪婪》中说得非常清楚: “贪婪者为了煮熟自己的一颗鸡蛋,不惜烧掉邻居的一座房子。”

    22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事。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汽车抛锚而被困在野外。正当他焦急万分时,有个骑马的男子路过。见到这种情况,男子二话不说,用马将汽车拖到附近的小镇上。事后,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掏出钱,准备酬谢对方。男子拒绝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每次都将这句话转述给被帮助者。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孤岛上,一个少年冒着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居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这个时候,克雷斯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原来, 自己串起的这根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人,最后又还给了自己!

    23藏传佛教一部叫《入菩萨行论》的论典,其中说: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这个教言讲得非常清楚:利益他人只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自私自利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24世间八法, 即利、衰、 毁、誉、称、讥、 苦、 乐。一般的人都愿意得到利、誉、称、乐,不愿意得到衰、毁、讥、苦。

    25业大致有三种:一是现世现报,今生造业后,现世就成熟果报;二是顺生受报,今生造业后,下辈子成熟果报; 三是顺后受报,今生造业后,第二世乃至百千万世后感受果报

    26永嘉玄觉禅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众生的苦乐就像做梦,然而,没有从轮回的迷梦中醒来之前,这些苦乐感受都是无欺存在的。只有完全证达了万法皆空,才不需要追求幸福、逃避痛苦。

    27禅修有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上师瑜伽中包括了这两种禅修。

    28月称论师说: “人有三层梦:一是晚上睡觉的梦,二是现在的人生,三是成就的时候。”现在我们还没从轮回的迷梦中醒来,如果有一天你觉悟了,那时就会发现,过去所做的罪业犹如梦中的罪,从来没对自己造成过真正的伤害。

    29出离心 ,是想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之心。

    30弘一大师出家前叫李叔同 ,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虽然他的出家让很多人深感诧异,但丰子恺却理解自己的老师 ,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 ,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 ,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31“不可知论者”,其原意是:有很多东西还不了解、 不清楚。

    32凡人用脑 ,圣人用心

    33四部医典》源自宁玛派。藏地有几大主要教派——格鲁、萨迦、觉囊、噶举、宁玛 ,

    34《前世今生论》

    35在佛法中,对财富的过患说得极为透彻:“财富首先有积累的痛苦,中间有守护的痛苦,最后有灭尽的痛苦。”世间的智者也说:“在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

    36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曾发出这种感慨: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37《庄子·秋水》记载,庄子的朋友惠施当上了梁国的宰相。一次,庄子去拜访惠施,惠施以为他想谋夺自己的相位。庄子知道了惠施的想法,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你听说过南方的奇鸟鹓吗?鹓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

    38对于这个道理,伟大的古印度佛学家圣天论师在其名著《四百论》中说得非常清楚: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 日日坏世间。”

    所谓“胜者”,就是有地位、名声、钱财之人,所谓“为意苦”, 即身体无需吃苦, 可是内心却痛苦不堪。

    所谓“劣者”,是指没有地位、名声和钱财,生活在社会底层之人。所谓“从身生”,是指劣者的痛苦由身体而产生。

    39莲池大师曾说: “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佛经中也说过: “无欲无求, 身心自在。”

    40博通古今、学贯中西

    如果自己以前杀过生,今后应当精进忏悔,要多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儿萨埵吽,并且多放生,这样就能清净杀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hn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