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又要赶不上了,前两天的“影子”本打算模仿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以对话带动故事,孰料舍友读了之后直批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只好重新改一改。这是一篇去年5月21日,刊在公众号上的文章。之所以拿这篇当替补(只是暂时 ~),是因为当时遇到一点信仰上的危机,今天正好跟别人聊起这件事。
争取明天能把就要结尾的那两篇一同补上。
突然很渴望一种“三点一线”似的生活,当然不是某职业生涯问卷描述的那样,而是悠闲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看书、写诗、出游,和几位知己聊天,偶尔看一下电影,尽可能地远离那些腐朽贪婪的存在。
前几天高中同学的到来,解开了我缠绵许久的心结。还有5月12日发生的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似乎这一年所纠结的“人生意义”,也暂时性地得到了一个满足的答案。长时间的忧郁也告一段落,多谢上苍的礼物,蝉鸣的夏天也该到来了。
也是无奈的夏天。
海,一直蔚蓝。没有人摸清方向。遇见或错过,我们都会从岸边出发,回到岸边。这份礼物,我会收好,玛吉阿米告诉我:“水天相接,黑白分明,银铃摇响,也在传颂着希望。”
同时,也借此机会,去了不少以前从未到达的“远方”,小洲村、黄埔古港、广博和广图、方所,尝试了一些未曾体验的事情。心情舒畅,越发觉得旅行也是很有意义的。想起学期初精神涣散,无所适从,单单去了一次扫墓和班游,便有种如释重负之感,比起某些奴役于政体的傀儡,不知强了多少。
世界那么大,也去走走吧,定会有拨开重笼的安静。
昨晚去方所参加一个亚马逊组织的讲座,邀请了一些人,畅谈他们关于读书的体验,还发了一本小册子。追求极简与自由的建筑师柳亦春说,读书是一种让他重拾自信的方式,像“白色城堡”一样,在其中寻求庇护。听了那么多爱书人的故事,顿时觉得,世间最浪漫、最奢侈的莫过于此了。
今天中午,拿起一本诗集,坐在床上品味她对生命的思考,旁若无人,脸上洋溢着一股真诚和幸福。莫论结果如何,读书的过程已经足以打动一个春天了。想起在那本小册子里看到一句话:
读书和旅行一样,都是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找自己。
接着是创作,并不一定是诗歌,只要能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最近没有写文章,却写了几首认真的诗。生命中有很多值得追问的东西,我们却又预设了更多恐怖的规矩。我们一生都在这些规矩的掌控之下,终将慢慢变成石头。所以与其说是写什么,倒不如说想什么,对死亡、理性、爱情,对人类存在之本质的英勇反思。语言只是个简陋的载体。自从看了熊培云《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整个人都陷入了怅惘。他怀着一种“客观之诗人”的真诚,搭建意义世界,相信文学未死。可我却因此感伤,当下所谓的“诗歌热”,究竟有多离谱。唯一可做的,就是守住一方的田地。而这也是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的一个梦......
自媒体“文艺连萌”今天发了一篇文章,它说,他们正在替“文艺”正名的路上越走越远,有一句感触很深的话: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还有一群人,虽不同调,却得深交。“酒为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我想,我离瓦尔登湖越来越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