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暮春时节,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徐老师和我二人来到了伊洛河畔的千年古都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曾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可以从遥远的夏朝说起,伴随几千年华夏文明而精彩不断。“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周末两天紧张的行程里,我们打卡了著名景点白马寺和龙门石窟,寻古心切的徐老师更是在洛阳博物馆里穿梭流连,而我也在清晨洛阳的街头品尝了地道的牛肉汤,二人可谓各得其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们并不是追逐盛放的牡丹而来,加之游览时间实在紧张,也就没有安排单独的赏花环节,只在白马寺的院内匆匆一瞥雨后的残花。不过在街头巷尾与当地人的谈话间仍能感受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景犹在。从隋唐遗址公园前往洛阳博物馆的路上,徐老师提出玩对诗的游戏,轮流背诵包含“洛阳”二字的诗词。实在无奈,我早就把学过的古诗还给了语文老师,只好听他一个人娓娓道来。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到“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在一首首古诗中,我逐渐走进古老的洛阳,也走进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青春易逝、富贵无常,而对志向的坚守、对家国的忠诚如今仍然流淌在华夏儿女的热血中。置身于千年古都,伴着这一首首文人墨客的作品,我仿佛依然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曾流淌过的离愁别恨、仿佛能听到先人的悲声叹息。
洛阳不只有美食与美景,更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两个关于远行的故事,永平求法和鲜卑族的迁徙。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派大臣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后大臣在途中成功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赴中国弘法布教,由此建立了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也开启了佛法在中国的落地生根,白马寺也因此被封为“释源、祖庭”。关于佛法的理解固然因人而异,有人将未了心愿诉诸佛祖、求财求子求平安,有人祈求往生以后达到极乐世界、摆脱这一世的悲苦,也有人说佛教是统治者宣化人心的安抚手段,而我觉得去掉宗教的外壳,佛法中存在真理。从永平求法到玄奘取经,远行的路上艰难坎坷,无畏险阻的取经道路正是自古中国人对真理、真义的追寻。这追寻超越国界、无关功利,得以穿越时光而长存,这才是我们对先人顶礼膜拜的真正原因。白马寺的香火持续一千九百多年而不断,唯愿当今世人多行善举,而不是徒将真理埋没在古老的经文上。
另一个关于远行的故事,是拓跋鲜卑族的迁徙史。参观洛阳博物馆时,正值举办关于拓跋鲜卑族的一个特展,我也认真学习了拓跋鲜卑作为一个起源于森林的小部落,走出森林,跃马草原,跨过长城,饮马黄河,义无反顾地向中原进发的传奇历史(内容引自洛阳博物馆官网)。这样一个落后民族经过几百年的拼搏奋斗,最终穿丝绸、讲汉语、行礼法,不仅完成了民族的蜕变,还实现了江山统一,名留青史,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处处闪耀着鲜卑族的智慧和果敢。为了向往的理想生活,唯有勇往直前、披荆斩棘、努力奋斗,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呢?
游毕归来,洛阳龙山上一尊尊佛像的画面仍留在脑海,远行的故事也已留在我的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