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这只被咬了几口的苹果,不但溥仪记得,还有一个“老宫人”也记得。
这个“老宫人”,不是“闲话说玄宗”的白头老宫女,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严先生。因为他自溥仪出宫后就进入故宫参加接管工作, 为故宫文物服务了一辈子,所以庄先生自称是“老宫人”。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天,我在清点文物的时候,竟然看见养心殿的书桌上,还放着半个吃剩的苹果;那是宣统皇帝溥仪,在他居住的地方,突然听到命他即刻出宫的消息以后(当时宫外站满了军警等候他离开),惊惶之余,便把手里那半个还带着齿痕的果子,匆匆丢在桌上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74196/18891c43de9b1aa4.jpg)
溥仪和庄严先生的回忆录都说到了这只咬了几口的苹果。
原来那一只苹果是那么有故事的。
王刚老师悄悄地入藏那只釉里红苹果尊,他真有眼光。
见贤思齐,也想学王刚老师一样,入藏一只苹果尊摆在案头赏玩。
于是开始留意苹果尊,但我一直以单色釉作为系列收藏,所以只留意单色釉的苹果尊。此后市场上拍的苹果尊见过几件,都是釉里红的,一直未遇上自己喜欢的单色釉。
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收藏家又何尝不是。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找不到,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因缘,急不来的。花开花落自有时,该是你的,总会在某个时刻出现。
寒来暑往,风霜雨雪,一年又一年,三年过去了,我依然默默地蛰伏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众里寻它千百度,2018年元旦刚过,一只单色釉苹果尊果真就在拍卖场上出现了,王刚老师那只是釉里红釉,而这只新出现在拍场的是郎窑红釉。
郎窑红釉是红釉大家族里的一个品种,是康熙御用瓷器里的一代名品。“若要穷,烧郎红。”——说的就是它。
我在冯玮瑜亲历收藏系列之《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一书中“前世今生”章节里已对郎窑红釉有详细介绍,郎窑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是中国名贵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当时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非常昂贵。
郎窑红釉是红釉的一种,红釉创烧于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以当时的生产技术而言,如何烧制出红釉,乃是陶瓷史上一大难题。古人从有烧制瓷器开始,一直至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才烧制出红釉瓷器。这种永宣红釉瓷器,釉色如宝石般红润,极为稀少,为世所珍。
郎窑红釉瓷器又是怎来的呢? 别急,我在下一篇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