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与史铁生的地坛

我与史铁生的地坛

作者: 思无邪盛唐气象 | 来源:发表于2022-06-10 23:32 被阅读0次

    人的命运是不同的,就像上帝从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天起,留同时给每个人分发了不同的礼物。

    尽管如此,但有时候有很多人的志趣却是相似的。就象我感受史铁生和他那座心中的地坛。

    史铁生,在中国文坛,是一个璀璨的名字,他的命运,就象他笔下的地坛。看似残破,却春意盎然,满园都是他曾用心感受过的生命的意蕴,和不断变迁的四季景色。

    古殿垂檐,看玉砌雕栏,苍幽古老的柏树,围着的肃穆的祭坛。肃穆的祭园,庄严的神殿。还有古木参天。苍黑的古柏,矗立了几百年。

    多年以前,有个叫“史铁生”的人,自己摇着轮椅,走进荒疏神秘的静园。落日的光辉,参天的古木,古老的祭坛。聆听那里昆虫的呢哝。寻找那口古钟,触摸它那旷远的古韵。

    15年间,他走过了这这座荒疏却又静美园子的每个四季,无数个清晨和傍晚。他听过,雨燕高歌在,最落寞的时间里,他看过,露水将草叶压弯,树上留下的空蝉。他走过的每一个角落,阳光投射,树影婆娑,他碾下的每一处轮印,与母亲、与游人在时光中留下的足迹相重交错。凝固成思想的温情,在四季里唱歌,留下各自的思索。史铁生是一位极其用心的思想者,用他独有的深刻入微,在苦厄和生命中追寻,与万物交响,在阳光下体会,他做到了。

    在他的心中,在他的笔下,小至花草,大至祭坛,都被他赋予了思想和灵性。世间的美,不光是让人来消费的,更是它们以各自不同的美好方式呈现给我们,用以体会和思考的。穹宇之下,斜照当中,他给人们留下的不止是一部文学的经典,更是一处文化盛宴,思想的祭坛。

    史铁生,有一位慈爱的母亲,他们的家更邻近看似荒疏,其实却是一块残缺却从不乏静美的园子,地坛。

    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会翻翻,她宁愿自己截瘫,换儿子身康体健,她宁愿自己去死,保儿子一世平安,可这是世间最无力的事,怎能替换,她隐忍着内心的苦难,她小心翼翼,回避着每一个敏感的字眼,多少次默默目送的无言,多少次园中焦灼的惦念,多少次离去背影的黯然,多年后他才明白,这园中有车辙的地方,一样有母亲的脚步在其间。

    地坛,象极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看似残缺,向阳而生,实则热烈,有如母爱与阳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在这里伴着春秋,以它们特有的生命方式,真切、灵动和热烈地活着。

    既然生命无法选择,那我们直面生活,多一重思索,甚至比常人更需付出百倍,坚强地活着。

    斜射而来的阳光,将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他转遍了,园子的每一个角落,老树下颓墙旁荒草边,默坐着思考,愚钝机智 、幸运苦难,高尚卑下、恶劣良善,命运、生死和康健。他用思想,追逐着自天空射进那斑驳园子里的每一束阳光,逐渐的他把地坛里的每一处景致,都思想的灵光通透。

    小说发表、获奖之时,他满怀沉郁和哀怨,将园子走遍,为什么,母亲不能多活两年,难道母亲在世上,只为了将他的忧愁分担,却不能与他分享快乐,哪怕一点点,纷纭的往事清晰地幻现,母亲却真的已经走远,永远不会回还。

    对比他,我一直曾固执地认为,在生活的体会中,无论是来自于现实,还是发端于文学,我只喜欢在快乐里活着。自己在业余生活里的作品,多与自嘲和快乐有关。

    直到今天,听着喜马拉雅富含意韵的诵读,倾听他与母亲,他们与地坛之间,在家和入园两者之间,不断切换的那一幕幕无声却又感人的场景,那夹叙夹议不断递进与强化的追寻与思考,让我听着听着泪水竞一次次浸湿的自己的眼眶。

    至此,我才终于明白,人,不知其苦,安知其乐,不知其悲,安知其慈。渐渐的,我终于理解了佛教关于慈悲的真正意涵。一个人,不知慈悲,难得安乐。

    至于我从前的那些执着,不过是此生还从未有过将生命置于苦厄与感情深处的肤浅体验。就像史铁生笔下那种孤独,在苍黑树干上一具蝉蜕的那间空屋,多年以来,我竞麻木地淡忘了它的存在。自己固有的认知,其实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自私,更是一种思想上的浅薄。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特定方式活着,而史铁生的不同在于,他能在与命运赐予的悲苦挣扎中,渐渐地学会让自己的内心和情绪沉静下来,去用心地观察、体会和理解,那片荒园中一切众生的来去和悲喜。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用思想赋予他文字的灵光,为与他同样正在经历苦厄与挣扎,彷徨与困惑的人们,在黑暗里之中,在一个人生命思想的最高处,为人们点亮了一簇与众不同光明和焰火。

    这一切自然的展现,就像史铁生每天入园寻找自己压下的那一道道车轮印记。又象一位母亲对孩子默默挚爱留下的一重重脚印,在这里密密麻麻交融在一起。

    地坛,是历史留下的荒冢和祭坛的入口,更是一个人来由的所在,精神的依托。园子于他,有形有实,且文质彬彬,更似一直都在内心里矗立的一座祭坛神殿。那里是一处可让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由出入,互相切换的一个思想入口。地坛,就是这样一处可以让它思想自由,思考自我和向往阳光与重生所在。

    地坛,是一处比史书更为真实,更能走入人心的所在。

    人对生活的感受,没有比他身边所接触的人物景致给予他的感触和影响更深的了。它们既寻常,又珍贵。就像我们平日里都能感受到阳光与爱,有如空气。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一旦失去,便会感到黑暗、失落与窒息。

    我知道,每天的阳光与黑暗都会永恒同在,不可剥夺,更不会消亡。这是自然,更是历史。

    即使这样,但它仍不会挫败人向阳而生的念头。它们就象至今连绵起伏的群山,断续的长城,广袤的田园,黄色的河水,壶口的清流。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敬畏,给人希望。

    逝者如斯,千山竞秀,不绝如缕,生生不息正是这种永不磨灭的念头造化了历史。但它最终会随着时光的变迁,走进历史,归于沉寂,变成一处历史中的荒冢或人类文明祭坛。就象今天的地坛,尽管日月轮转,沧海桑田,仍阻不绝虫鸟的欢歌和沿着苍松古柏直射进来的光线。让人流连,令人缅怀,供人评说,悲喜交加,给人惊奇,让人怀想。

    尽管春光日上,素裹田园,斯如逝水,都让人世事如潮,无限联想,世间的人与事,有时柔弱如水,有时却能水滴石穿,既可轻若鸿毛,又可重如泰山。

    人海茫茫,苟且和平庸是大多数人的生活选项,直到能量耗尽,复归于烟尘。但他精神如常,温暖如光,犹如暗夜天穹上那一轮清静皎洁的月亮,在你身边不远的不远处,一个被常人看似清净的园里不屈而生动活着。

    这里是他可以感受世间一切的爱与生动的一个入口。也是他用以文字的方式回馈真情的的一个思想灵魂的归宿。

    地坛,尽管外形颓废,但它却不曾因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亲近和疏远而有片刻的消沉。在这片始终阳光斜照但却生趣盎然的静静园里。他用一颗真心体验出了人世间的情感出处,和感受到了人间少有的真趣味。地坛似乎永远都矗立在他的内心里,承受着阳光,犹如一处圣殿,负载着他对当下和未来所有的生活思索和寄望。

    他是那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同时又是一位执着于用文字感受生活表达自我的人。尽管他是岁月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但他却是一个曾经用激情文字点燃过自己思想天空中那束独特光芒圣火的人。

    人物世事,它的存在、消亡与重生,必是由它内生内在紧密的逻辑关联。如作者笔下被露水压弯的草叶,人。不光要在阳光下坚强乐观地活着。更需要学会在世事无常的变迁中辩证地活着。更如雨后犹趴在树干上却正在破壳重生振振欲飞的空蝉。

    亦如那神圣却荒芜的地坛,历经风云变幻,风貌焕然,留在这里的动人故事,不知能延续多少年。正如史铁生用他对世事与生命的独特体会所言“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在他的眼中笔下,在他短暂的一生,与他同处的一切古迹景物,都是那么生动有趣。被他捕捉萃取过后,更如一片和谐的天使,舞动的圣灵。走过那片园子,享受过那里景物,他以思想与文学的方式,做以回馈,更没有辜负那地坛里的一切。

    我可能一时还写不出史铁生老师这样对生活理解通透深刻入骨的文字。但我愿意匍匐在老师在园中用思想铺砌的路上,随着他的脚步,一路追寻。直到能够象他一样,一洗尘俗,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构起一座可以让自己随时可以自由出入,随时可以精神朝圣的美丽的园。那座园子,亦如先生笔下那座万物灵动生趣无限古韵苍幽的地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史铁生的地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ki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