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一页书也没看,一来是过于繁忙,二来是心情烦躁,最近在思考,我适不适合这个工作,如果只有很努力,没有能力,那就荒唐了。如果只有自得其乐,没有成果收获,那就虚伪了。或许我真的很喜欢这个职业,但我真的不喜欢这个氛围。
周日从家带了一本管建刚的书,想着无论如何也要看几页。今天确实看了几页。
他说的“指向阅读”不是很明白,这本书之前应该还有一本专门介绍“指向阅读”的书吧,不过我也懒得搜,就看吧。
看的这几页,好像是在说语文的工具性,一篇课文不能只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一刀切,有的课文人文性太重了。想要让孩子通过语文的学习学会某种技能或者写作的能力,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就不能揪着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不放,应该放在为什么选择这样表达。比如提示语的前后顺序;比如为什么有的没有提示语。在上午讲《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第4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出现了破折号,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想这么多,只准备讲这个叫破折号,用来对前面说的话解释说明的。在看了这几页书后,我问自己: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否一样?我自己的答案是不一样,感觉第二次出现的破折号不仅解释说明了,还突出了叶子的内在美。原文是: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通过前面几段的学习,前三个季节都很好理解了,唯独要突出冬季叶子落了,也要化成泥土滋养大树。这里的破折号是不是要突出和前面的不一样,更加凸显叶子的奉献。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教参上也没有。但上课的时候我抛出为什么单单在这里用破折号,我改成每一个季节都用破折号,都解释说明不好吗?或者就一个也别用呗。孩子们是懵的。我让孩子又读了几遍,回忆上节课叶子的工作。尝试叫起一个孩子,竟然说出了大概,只是还不清晰。又叫了一位直接说出了突出叶子的奉献。孩子们似乎捅破了窗户纸,都十分高兴。也可能正因为这一个破折号的解释,后面从叶子转述到人的时候非常顺畅。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指向阅读”,但它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启发了我。虽然这个破折号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点难,但是不是我多问了为什么,孩子也能慢慢从等答案到积极思考呢。
我也知道我是把我的阅读感受强给了他们,他们的独特的感受呢?我很想呵护他们的独特感受,但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激发他们的感受。
“指向阅读”说它指向的是表达,不指向内容。那这个破折号,我到底是指向了内容还是指向了表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