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的时候就是「暑」
梦仲夏之后就是「季夏」,「季夏」有的人就把它当成了阴阳五行里面属土的中间的这一个时段。在节气上,它就是小暑、大暑,也就是最热的时候。
最热的时候,太阳的威力最强,照射一天最长的是在夏至。很像中午12点,太阳最大,但不是最热的时候。
最热差不多是下午一两点的时候,因为经过正中午12点太阳照射最大,太阳一两点继续照射,地表吸收了正午的热量之后,再反射出来,上下相交。
所以阳气最盛的时候,再过一下下,是最热的时候,这个就是“暑”。
「暑」字怎么解?
有时候说「中暑」。那“暑”这个字,很明显的,就是上面是从个太阳,底下是个者。
《说文解字》说“暑”的解释很简单,就是“热也”,而且是湿热。因为天上地下都同时热,热气不会蒸腾上去、变干。所以段玉裁注解“暑、热”的时候,就暑的这种热,是湿热,不是燥热,不是干热。
因为是湿热的感觉,所以段玉裁就引《释名》,说“暑”就是“煮”,煮东西的“煮”,如水煮物,透过水去传递热。
中国字的考验
当然费思量的就是这个“者”,这是文字学上的一个考验。中国字,一个字里面有形、音、义三个成分,你要怎么去了解这个字呢?是个考验,它是字,但你怎么去了解这个字,其实是自由的。
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他刚学到“暑”这个字的时候,他什么也不知道,老师教他,他就把它记起来,对不对?那他再学学学,他的字学得够多之后,忽然有一天发现这个暑上面是个日耶,这一定是夏天的太阳大吧,所以上面是个日——他忽然间了解。
就像我们学鸟部字的时候,从鸟的字很多,我们一看这「老鹰」的「鹰」,假如从来不认识这个鹰的话,也会知道它是只鸟,至少猜测它是只鸟,是吧?
「者」里玄机这么多!
但是“者”又是怎么回事?
也许小朋友再学一学,从“者”声的字多了。譬如说,著名的“著”,这个声音跟“暑”有点接近;譬如说我们刚刚说的煮东西的“煮”,“煮”跟“暑”有点接近;譬如说官署,官署的“署”,有的念官署[shù]。
读多了,他可能会发现这个“者”跟这个“暑”有声音上的关系。那这时候就像《说文解字》讲的,它是从日,者声。但是更深一层,要考虑的,假如我们要从这个字去体会一点东西的时候,是这个“者”有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文字学上面,说到“从日、者声”,像《说文解字》那样就可以了,它这个字形的合理性、合法性已经定出来了基本的最下限。但是有没有更上限?
那么《说文解字》说这个“者”,或者的“者”,是“别事词也”,它是用语词去解释它的。因为我们现在说的“这个、那个”的“这个”,在以前就可以写成“者个”。它的金文字形是这样,像不像棵树?
从“者”的有一种树,木字偏旁的,就是楮[chǔ]树。楮树是一种树木,又叫构树。楮树长在很热的地方,在最热的时候,它长的最繁盛、最茂密。
另外,树皮在中国古代,是造纸跟布的材料。这会让我们联想到著作的“著”,因为我们写著作就是写在纸上,当然纸是后代有的。古代木牍是写在木片上的,所以著作的“著”是一个草字头底,底下加个者。
书写的“書”这个字也是。
书写的“書”字形,上面是一个是一个聿(yù),其实就是一个手拿着笔的字形,底下是一个曰。在小篆当中,它的底下其实是个著,是个者。
拿笔写在“者”上面?所以有可能古代著书是写在简牍上,一片牍写在上面,不知是否就是楮树,大家喜欢用楮树当成书写的木片来写。
文字里,处处见一体
从著或者是書来看,我们大概可以解释到了“暑”跟“者”、跟“楮”、跟“書”的一种关联。
如果再发挥一点联想力,那就是热气固着在这一个大暑、小暑的时间点上面,让那边变得最热。
我们中暑也是热,热过来了以后发散不出去,这个大概是大暑、小暑的问题。由此引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字,什么字呢?就是燠[yù]热的“燠”,也就是深奥的“奥”,在季夏的这个时刻,是我们需要沉淀、盘旋,不要被它的热因为那个感觉所困扰了。
中国文字除了字形之外,有的时候它的语音也有一些有趣的联系,像“黍”,就跟小暑大暑有关系。
“黍”,就是禾麦类的黍,黍稷的黍。《说文解字》说它是:“禾属,而黏者也”,它很黏。那么它为什么它也[shǔ]呢?因为它是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说文解字》这样解释。
为什么发音也叫做[shǔ]呢?这个植物是谷类,是在大暑的时候种下去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事,可以顺带一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