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六

作者: 年更15万 | 来源:发表于2023-12-08 10:57 被阅读0次

    今天星期六,我要试着写一万字。

    一万字多吗?我一分钟用五笔写字的速度在100字左右,一万字需要我一刻不停地敲击键盘3个小左右,这还不包括我停顿思考,删除修改的时间。(虽然我基本不改。)

    我曾经看过网络小说,动辄几万字,甚至二三千万字,人家作者几年时间就写出来了。不仅写出来,而且情节环环相扣,而且还得到那么多的人喜欢。有时一天更三五章,能有两三万字。

    相比之下,我不追求质量,不求读者喜欢,只要是要自己完成码字目标,那么我实在不算得有多难。

    但是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留传三千年。那五千言我竟然没有读完过,这么多年,我曾试着读完,好多次,但实际上我仍有很多字没学会。更别说理解其中的意义并运用到生活中。五千言对于我而言又何其多啊。

    据说,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千古名句,因落榜而写。全诗28字,也留传千古。28字足以让人留名青史。28个字也不少啊。

    更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四个字让她名传千古,四字留名,也不用嫌少。

    那么我为什么不追求质量,为什么不精雕细琢?为什么不好好研究结构、文法,为什么着急着去写长文?就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我想,老子是图书馆的馆长,心中所存的智慧何止五千言,必是择其精要,然而写成。所说老子从洛阳(周王朝)图书馆退休后向西安函谷关方向走去,“关长”善于望气,发现紫气东来,认定几天后必须贵人经过,然后就抓住了骑青牛的老子,让老子留下点什么,逼得老子写下了五千言,才放老子过关去。于是世间就有了道德经。天何言哉!心中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喜欢到处言说的。正如鲁迅先生说,我将沉默并感到充实,我若开口,倍感空虚。圣人们,必定不想说。我们这种想写点文字又写不出来的似乎也是如此。没动笔之前,觉得自己有很多可写的,真要是拿走笔,简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据说,老子西去后还有后半篇故事,听说有一本书叫《老子化胡录》(我没见过这本书),老子离开函谷关后继续西行,似乎到了印度,点化了释迦,然后道德经就成为万经之祖,老子也就成了万佛之祖了。

    佛经有个臭毛病就是长得很,有几藏几律什么的,一个人花一辈子也读不完的。于是佛经里就弄了一个260字的缩略版,就是《心经》,说一切要义都是260字里头。

    我不知道一切要义能不能浓缩在二百字以后,我只知道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大众部,又有南传、汉藏、日韩之分,汉地又有律宗、禅宗、净土、唯识等等,禅又分五派七支。简直眼花缭乱。看样子这些纷争不是二百字能统一起的吧。


    自古文人士大夫有两条路,一条是做官,一条是做诗。做诗本是为了科举做官,但做不了官了,就做诗以消遣余生。有人做了官,但不够大,要么官不够大,要做作为不够大,官场不如意,那也写诗。

    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做官不如意的人有屈原、贾宜、李白(杜甫就不算了吧,他的诗里看不出有什么在的抱负),李自成也可算一个,科举不中的除了张继,还有写聊斋的蒲松龄、似乎红楼梦的曹雪芹,最有名的是黄巢吧,还有太平天国的洪秀全。

    人生在世,富贵穷通,莫不是命。这是王德峰说的。古人瞧不起商人,富贵的人指的是当大官的人。人们为了做官,就只有一条,科举了。(汉朝有举孝廉,魏有九品中正)。

    凡事总有人如意,有人不如意的。中国人历来都认为诗穷后工,认为一个人命运要多舛,这个感慨才能深,多奔走奔走,境界才能大,内心里的感触多了才能写得出文章。否则,就们不接地气。诗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大多数人的境遇都是一般吧,幸运的只有少数人。因此“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只有是少数。就和现在考公务员是一样的,据说一个岗位是1比好几百,那些岗位,得考几百年才能考上,可不是悲的人多,喜的人少?古代科举的具体比例我不知道,但所说有的年份进士只有一二百、甚至是几十人,最夸张的是唐朝有一个科举,宰相向皇帝吹彩虹屁,恭喜恭喜,野无遗贤。意思是有水平的人都已经在往前考中进士为皇帝所用了,今年的科举一个合要求的人都没有。(可能我记错了。)那想要中进士是何其难啊。所以大多数人的心态是张继一样的。只有张继这种人不停地失败,才能写出大多人loser的人生啊。loser一看,深得我心啊,于是千古流传了。

    但实际上,张继的才学肯定是千古卓绝的,他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啊,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人都被刷掉了,是不是有内慕啊?于是人们就可以又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理由了,是考试的不公平,不是我的能力不行。

    屈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除了爱-国这一点,最关键的是就是他失败了。如果他是一个觉得庙堂信任的人,那么他就属于统-治-阶8级,不是人民的一部分了。对,普通的人8民的生活,在追求财富和权势方面总是失败的,否则就不是人6民了。

    看看他写的东西吧。离骚。其实就是牢骚。就是报怨的话。“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被人造谣了,“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就是得不到领导的信任。这在职场失败的人来说,是被普通的理由。其实我能力很好,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就是因为不会拍马屁。升职的人都是那些会拍马屁的人。你看那些马屁精把领导忽悠得团团转,把公司稿的乌烟瘴气,业绩都差成啥样了?基本上这是大多数人的遭遇,所以啊,大多数人对于屈原是抱有很深的同情。实际上我们知道,会写诗和会治国是两回事。我们从史料中并不能看出屈原的个人能力到底咋样,我们看不到他的政绩。实际了,我们也不想真的了解他水平怎么样,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我们普通人一样失意的人。这样的人,我们才喜欢。

    事实上,是司马迁喜欢他,甚至有可能,是司马迁创造了。我们知道司马迁早年的幼稚,不顺着皇帝的意思讲话,得罪了皇帝,被皇帝剥夺了做男人的尊严。他是怀着对皇帝的恨(这是我憶想的)写的史记,据说在写作高皇帝传时才会描绘成一副流氓的样子。那在写作屈原的时候,简直是抱以无限的同情,胡适(一个很招人烦,似乎谈啥都避不开的人,那都有他的事)就说屈原是假的。我觉得屈原不一定是假的,可能在描写时略加修饰罢了。(对内)失败的人往往能博得人们的同情。仅此而已。

    还有一个美化屈原的人,就是贾宜。贾宜是个什么人?就是才华横溢都不足以形容,简直可以用才华盖世来形容。对于汉朝初期的形势有很敏锐的判断,提出了很多很有影响的举措。“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宜懂得大局,但是不懂微操。懂得理论,不懂得人情。结果被高高捧起,又被重重摔下。被皇帝从中央政府撵走,最后在长沙傅的任上伤心流泪而死。

    写“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是李商隐,把贾宜的失败全怪在皇帝不圣明了。李商隐也是个官场失意的人。他“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一看就是个落魄诗人。据说他本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可是卷入了牛李党争,以李党的人为师,又取牛党的人为妻,两边不讨好,一生郁郁不得志。

    可以看出来,人们都会喜欢和自己境遇相同的人,这既是一种惺惺相惜,也是一种自我的肯定。

    李白我之前说过了,是个不靠谱的人,是文人,不满唐玄宗以倡优蓄之,不得意,最后还被“赐金放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N+1”后向社会提供人才了,再直白点,被赶走了。你看他“天生我才必有用”,你看他“我们辈岂是蓬蒿人”,你看他“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正九万里”,你看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看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看他“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完全是一个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刚入社会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受了打击还以为自己能改变单位,到了最后发现自己还自己也改变不了。终于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李自成算不得是文人,和李白一样属于被裁员的对象。据说是一个“吏”,在驿站打工的,结果明末朝廷没有经费了,要裁撤驿站以节约经费,被裁员的李自成本来是想做个“良吏”的,结果民不聊生的,连良民都没得做,做了流寇,后来做了皇帝了。

    与李自成相似的,还有一个人更有名的,是黄巢。据说黄巢,也是屡试不中,考不中进士,对朝廷非常不满,写了首菊花诗,“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待到秋来九月八,满城尽带黄金甲。”后来,果然把唐朝搅得天翻地履。

    其实李白参与永王之乱,也算造了反。

    在《古文观止》里有一篇韩愈写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董生不得意于有司,于是去燕赵之地投奔节度使,韩愈对此是很不赞同的。认为还是要忠于朝廷的,不应去投奔地方。如果韩愈和李白同时,肯定会“阴阳怪气”李白的。你看那屠狗之辈都知道忠义,怎么你就不知道呢?韩愈是登高位的人,当然会站在朝廷的立场。

    但是,就算一个人曾经做过高-官,但在斗争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就能一辈子不输啊。就算是高-官,那也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那也只吃过很多苦头的。就算韩愈,也曾经被贬到潮州。韩愈也曾经是个梗直的中二青年,告诉皇帝,说,你不要迎佛的舍利,那都是劳0民伤财、祸国-殃民的事。结果“一封朝奏九重天,雪拥蓝关马不前”,也是颇不得意。

    还有一个比较令人可惜的人是王勃,据说王勃少年英才,我们还在读初中的年纪,人家已经入朝为官了,我们还在读大学的年纪,人家就已经杀人被贬了,我们还在忙着找工作的年纪,人家就写下了号称第一的骈文《滕王阁序》,当然了,我们现代人平均初婚年龄即将突破30岁,人家不到30岁就溺水而亡。

    话说,李白和王勃还是很像的,都是很有才气,也都曾经有过美好的前途,一个天才早获皇帝赏识,一个曾经有机会待诏作诗,可惜啊,对z治一窍不通,最终诗名大躁,官途暗淡。然后都是溺亡。

    和王勃相比,贾宜还算是有见地,眼光很独到,不过还是英年早逝。


    苏轼评述贾宜,不善处穷时,认为不是皇帝不能用贾宜,而是贾宜不能用皇帝也。想起苏轼,我早先也以为是一个不停被贬官的人,但苏轼其实颇有政绩,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单纯的文人没有政-治0斗争的经验,也没有治理一方的才能,只会说几句漂亮话,对于贾宜往往抱以同情,而对皇帝有眼无珠大为不满。曾经差一点点就做宰相的苏轼,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知道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光有才能是不够的。“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像贾宜有才华,没手段,也受不了打击,用苏轼的话说是志向不坚定,用现在的话说是没有逆商。

    苏轼的豁达与潇洒是人与共知的。但苏轼的官运也曾亨通,有些人是没有注意过的。人们喜欢的是宠辱不惊的苏东坡,喜欢的“善于处穷”的苏东坡。

    人都以岭南为流放之地,但是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有“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苏东坡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幅生死看淡的模样,”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超然亭的一寺一文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过下过去沉重的负担,平淡地欣赏生活的半濠烟云一城花。据说,苏辙了苏轼超然物外的态度,”无所往而不乐也“的态度,为他在胶西新盖的亭子命名为”超然亭”。

    据说在苏东坡之前,世人不甚看重陶渊明,大概陶渊明的诗太淡了。陶渊明也算是个官场不得意的人,虽然没有口出逛言,然身体力行,不想当官就不干了,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穷得要命,写诗又很得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心里切实断了当官了念想,也没有开口笑骂世道不公。不像李白一样是吃不到葡萄就骂种葡萄的人。所以,陶渊明是一个很坚定的人,不干了就不干,不摇摆,不回头:老子没这个本事,也不受这个气。就是饿死也不干。所以相比李白而言,陶渊明是更有风骨,更有骨气的。如果说李白是吊,那陶渊明是真牛逼。李白让人惊艳,但陶渊明显然更值得钦佩。

    与陶渊明类似的是蒲松龄,所说年轻时蒲松龄屡试不中,后来就绝了这个望,专心写书,虽然也有人请他当官,但他自认为自己不是当官的料,何必再去求这一途呢。于是写出了聊斋,这也挺好。人并非只有当官一条路,写出留传千古的文章不也挺好。

    何况有的人当世荣誉,听说鳌拜就说过,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是生前官/场得意的人值得羡慕和学习,还是死后万人景仰的人?对于有理想的人而言,有信仰,看重精神,看重留名青史。对于没有敬畏的人来说,在活着的时候荣华富贵,一切都已经享受了,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小说里所谓杀伐果断,“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建一世功业。


    历来在历史上,普通人的故事是没有流传。其实这些留名青史的人,大多数人过得都不是普通人的日子,李白曾经过皇帝服务,陶渊明做过县令,其生活水平和见识水平是超过99%的人。就说陶渊明,古代战乱大多数人都吃不上饭,陶渊明却“饮酒”,酒在很多时代都是被禁止的,因为酒是粮食酿造的,饭都吃不饱,哪里会允许人酿酒。能饮酒的都是有钱人。何况陶渊明还有仆僮,是有人侍候的。

    就是苏东坡落魄的时候,也是姬妾相伴的,虽然日子相对清苦,但那是对于奢豪生活而言的贫,而不是绝对的低于普通人的。虽然苏东坡、陶渊明都亲自劳作过,但那不是农民式的劳作。

    总之吧,以上人员即使再失败、再落魄,在物质方面的生活还是胜于当时劳动人-民的。

    换言之,那种的那种失败,对普通人而言都是再努力也达不到的成功。

    就是那些能参加进士考试的人,那家里也是有积蓄的,不然怎么可能供得起读书人。

    就好像一辈子是普通农民或职员的人,你能说人县长没当上省-长,营长没当上军长就是失败?

    所以,历史书上对真正的失败者是没有怎么写的。难怪有人说中国历史是王侯将相的家谱。在史书上留名的人,都绝不是普通人。

    星期天补写


    题目

    昨天白天写了5300字左右,晚上没写成。今天补起。按照计划,没有话题就找命题作文来写。

    15点38分开始。

    传承


    (草稿

    美德的传承。孔融让梨。

    孟母三迁。苏母教子。范滂。

    程门立雪。囊萤映雪。

    人格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民族的力量。

    民族精神的传承,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情与理都在事中体现。凡属过往,皆为序章。过去的事就是故事。故事可以指小说中的情节,可以指神话中的传说,那些经典中还蕴含中力量。但过去先贤往圣的故事,更加蕴含着真实的力量。

    总有一些故事,总有一榜样,激励着前行的力量。比如,苏轼在年幼时曾经向母亲说,如果我要做范滂,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说,只允许你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是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为了追求真理而死;范滂的母亲说,我知道儿子是为公理、为正道而死,死得其所,死亦无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大后的苏轼,坚持真理和公义,为自己认为有利于民的政策而据理力争。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有失冒进的政策,写过一些描写民生因此更加艰苦的场景,所以他同情人民,认为政策要符合实际,不要从主观出发。但是这触怒了当朝的改革者,认为他不仅诽谤新法,简直是诋毁皇帝,于是将苏轼关押起来,要求苏轼逐一解释自己的诗是否有污蔑新法的内容。前后数月,苏东坡以为自己必死。后来得脱,但流放外地。等到改革派去势,保守派尽废新法,就连新法中确实有助于富国强兵的政策也一并废除。对于这种只讲斗争、只分派别,不论是非、不顾国家的行为。苏东坡亦上书直言,终于又得罪了保守派,被贬得越来越远。直到后来,终于死在谪贬被召的途中。也是求仁得仁,做了“范滂”一样敢言敢当,为民请命,追求公理的人。

    我们的心中有一粒种子,长大以后就会发芽,榜样的力量,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向望并以之为目标不断地努力 。

    苏轼选择了自己的偶像,并成为了偶像,而且超越了偶像。

    我们普通的学生,也要有自己的偶像。对于我而言,我们学习的首要职责是学习,学习就要有刻苦的精,要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一样,一点一点努力。

    我的偶像是程门立学和囊荧映雪。程门立学说的是去求见宋代大儒程颢,在门前站成了雪人,终于得到了求教。我们学习也要有这样的决心,对于一个问题一定要有不解决、不找到答案就不放弃的决心。与此同时,还要功在平时,珍惜时间,不放过一点一滴的时间。囊荧映雪,是利用夜晚好好读书,古人生活条件不好,没有是灯,甚至也蜡烛也是奢侈品,那么如果珍惜晚上的时间,在晚上好好学习,穷人家的孩子想办法克服各种困难。

    只要有决心就能克服各种困难。我们一定要竖立这样的信念。

    这些故事里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的流传,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中国人数千年来都尊重知识,注重学习,我们现在的中-国,要在世界之林屹立,就必须发展这种精神,传承这种精神。

    让昨天的故事仍然在今天的社会回响,让今天的社会有更多的事件可以成为“故事”和榜样,激励后人。


    以上写了四十五分钟。发现我居然不知道程门立学是谁立的,囊荧映雪的人是谁。还有一篇明朝大儒写的劝学文,也是风雪交加去求学,也忘记了人名、书名、名句。现在查了补录在下。

    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难怪记不住,太没名气了)去拜访程颢,从窗外看见程颢在打坐,于是就在窗外等,突然下大雪,等程颢本来开门,雪已经下了尺深。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要尊师重道的。(我刚才用错了。)

    关于立雪的故事,达摩也有立雪断臂的故事,不过太血腥了。达摩是禅宗初祖,慧可来求佛法,达摩说除非天降红血,慧可就断臂,血染红了雪,慧可终于得佛法,成了禅宗二祖。(我觉得太血腥了,觉得佛不应该用这种东西考验人,这样发展都快跟邪-教没区别了,就差自0杀-就可以成佛了。)

    囊荧映雪。百度百科作“囊萤照雪”,说的是晋朝的车胤,家里穷,晚上没有钱点油灯,夏天抓“萤火虫”、冬天在雪地里看书。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写的小时候没有书,要借人的书,抄了赶紧还回去,到了冬天也是这样,“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又说,为了拜访名师,踩几尺深的雪去求访,回到家以后,人都冻僵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19,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20。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21,媵人持汤沃灌22,以衾拥覆23,久而乃和。“

    以上都是求学求知的故事,似乎雪是古代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在雪天时还能坚持学习,其他时间不在话下了。


    还没一万字。

    来说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

    在唐诗里,有白居易的一首诗“一样爱鱼心不同,我在施食而垂钩“。是的,对于鱼的喜爱,有人是爱鱼的可爱,灵动,在鱼里游来游去,倏忽不见,又突然出现。就是那首采莲曲写的”江南可采莲,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个鱼的可爱,就在于它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不可捉摸。(就像李白一样,若惊鸿、若游龙。)

    小时候不懂欣赏采莲曲,觉得后四句是废话,同样一句话,就分了个东南西北,不是浪费笔墨吗?后来听专家话,人家这是属于乐府,是用来唱的。应该是不同的人来和声,或者像阳关三叠一样,每一次把最后一句一变。可能是因为谱子丢了,才把后四句写在起了。有可能和现代的简谱一下,谱子是有标记表示前三重复,最后一句变化。我听了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又认为”东南西北“这四句,也许是一起唱的,因为一起唱才能显示鱼儿的不可捉摸,如果是隔了好几句才发现鱼戏莲叶东或南,那要么是鱼游得太慢,要么是人找得太慢,中间隔了”江南“那三句,那鱼就显不出灵动了。

    白居易写过一首采莲的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写得非常可爱和俏皮。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包容和博爱。

    白居易爱护小动物是出了名了,除了鱼,他也爱鸟,他还写过一首”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真的是将鸟比人,怎么能忍心伤害呢。

    同样是爱,爱有不同的。听说英文里的I like the dog和I like dogs,一个有提示喜爱狗这种动物,和个是喜欢吃狗肉。(短视频里刷到了,不知道记得对不对。)我觉得讲这个短视频时,应该同时讲讲白居易的打鸟诗。

    对于爱护动物,我向来是支持的,但是我不主张把动物和圈在一起。先说鸟吧,我觉得真正的爱鸟人士,和白居易一样是”子在巢中望母归“,鸟有鸟的生活,不应该把鸟关在笼子里。那种爱不是爱,而是囚禁。听说有的人爱人到一定的程度也会有很强的控制欲,这样的人恐怕也是爱变了质。

    再说狗。在广西,暴发过爱吃狗肉的人士和爱狗人士的斗争。听说爱狗人士为了不让人吃狗肉,把运狗车里的狗都放了出去。我认为只要狗的来源是没有问题的,不影响健康,吃狗肉的权力就不应该被剥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大家都有自己的自由。所以就算我们如白居易一样爱鱼,也不应该阻止别人正当地垂钩。

    我养过狗,平常也不吃狗肉,听说狗肉也不好吃。不过我仍然支持正当地吃狗。不是我没有对我的狗爱乌及屋,而是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

    与此同时,我反对在城市里养狗。因为狗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大多数狗主人没有素质,再直白点讲,并没有按要有关的要求正确地养狗。比如天津,我曾经在天津生活过几年,在老小区里最大的毛病就是狗屎多、狗尿多。在天津的小区里,都会给自己的汽车轮子边上斜斜地放个五六十厘米的方形薄木板,怎么回事呢?狗喜欢在车旁尿,尤其是轮子哪。狗主人通常是不管这样的,随便尿吧。至于便便,那更是不讲究了,那里都有可能有狗的便狗,真正随身带着铲屎工具、报纸或专门的狗屎袋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人都不会用手隔着一层薄薄的纸或塑料去捏狗屎的,你想想,捏的时候还是热的,新鲜的,你会不会去捏?

    屎尿之事,虽然恶心,好歹没有切肤之痛,只要不踩到,还是可以忍的。最不可忍的是溜狗不牵绳。溜狗不牵绳,就是狗溜人。不牵着,还小狗在哪拉了都不知道,又怎么会管屎尿之事?更可恶的是,我曾在半夜行走人行道,刚加完班,累得很,快走到租住的地方,遇见两条又壮又猛的狗,一米来高,吓得我马上就清醒了。后来才知道,这个狗主人是怕白天牵绳出来拉不住,不牵绳又吓到人,所以专门选择在半夜溜狗。

    我以前是被狗咬过的,我们老家称之为狼狗,比土狗要大而且猛。因此对不牵狗的人颇为恼怒。

    我想,既然是在城市里生活,就得遵守城市的规则。作为狗的主人,如果狗咬了人,就是主人要负责,说得难听点,就看人咬人是一样的,都是主人赔钱赔礼赔小心。不清理狗便便,也基本等于主人在街上随地便便。

    对于狗,我想应该是放在它应该去的地方。比如狗笼子。听上去比较残忍,但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健康和安全只能是如此了。

    刚刚下雪了。听说是暴雪,明天新乡等地已经下了停课的通知了。

    我的手机里天气预报前几天就播最近要下雪,而且是大雪一连几天。本来我并不期待下雪的,但天气预报说了要下,我心里隐隐就有了几分期盼,到了今天,就开始责怪这雪说来不来,有点不讲信用啊。

    刚刚半夜,大雪开始下了,先是雨加雪。媳妇叫我起来,我们一起看了两次雪。今年这场雪确实很大,下了一两个小时,就已经把路全部盖住了,路边停的车完全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全是白色。我不知道雪是靠什么本事把车的侧面也粘上雪的,总之吧,雪下得很大。我们也有一年没见过雪了,可能两三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雪了,竟然还是很喜欢雪的。

    我们的喜欢,并不瑞雪兆丰年式的喜欢,因为我们没有地,真的没有操心农田里的事,可能纯粹就是觉得雪比较少见吧。

    但是无疑,这场雪会给很多人带来不便甚至是麻烦。比如种大棚的人,如果今天晚上没有及时清理棚顶的积雪,可能”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棚子都会给压塌的。还有幼儿园还如临大敌,写了长长的几百字的通知,下雪天要注意这要注意那的。中国移动也发了预警的消息了,可见大雪是很多人不喜欢的。

    今天下午在写那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时我提到了程门立雪、雪夜抄书等事,可见古代的读书是很痛恨的雪的,甚至也是把下雪当作很痛苦的事,似乎只有遇到雪才能显示出人的信心与决心,可见雪是多么能考验人了。

    关于卖炭翁,也是白居易写的,心忧炭贱怨天寒。对于他来说,只有雪天,他的炭才有人抢着要。不过他是人格分裂的,因为他可怜身上衣正单。既然以此为生,自己或许也能把家里烧暖吧。

    关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宋玉曾经为楚王写过一篇雄风赋。据说一天楚王和宋玉两人在城头上散步,来了一阵风,楚王觉得很舒服,就跟宋玉说,这风真好啊,是不是普天下的人都和寡人一样被这风吹拂。宋玉就说,这风只是大王的雄风,所以才能和风舒畅,对于小人而言,那就是雌风,小人家里就潮温漏风,人又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的环境又脏又苦,风一吹到他们身上就会引起不适,说不定会生一场小病。同样是风,吹在不同的人身上是有不同的效果。

    有一句话”尤恐春阴湿管弦“,(诗记不全了)说的是春天如果久不下雨,农民会误了农时,一年收成就会不好,因此就会举行各种仪式求雨,其中也会演奏管弦。可是呢,地主(或者是以管弦为生的人?)希望有管弦的演奏,可以欣赏好玩的音乐了(或者可以挣到钱了)。才不希望下春雨,春雨贵如油,可是我地主又不缺吃喝,下不下雨影响不大,还是别让雨来了,雨一来了就潮,会弄坏我想听的管弦的。

    可见立场的不同,处境的不同,人的想法和说法、做法必然就不同。

    比如吧,前年我刚搬到新家的时候,没有暖气,开着空调不仅费电,干燥,而且关键是效果不好,再怎么开,墙和地板都是凉的,冬天冷得不得了。但是今天,却敢希望看到好久没见的大雪,这真的是”犹恐春阴湿管弦“了。

    关于这种人与人因为地位或视角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观点,除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还有最著名的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前我是很不理解天冬天的人还吃冰激凌的行为,现在家里有暖气,出门车里有空调,稍微温暖高点还真是口干舌燥,觉得吃个雪糕也没什么。

    人,不要轻易地猜想别人的想法,除非你过过那种生活,有过那种经历,否则就会像楚王那样,莫辨雌雄。


    这两天在简书敲字一万四千字,可见,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也是有机会完成的。

    最后用我的surface 拍张雪景传到简书。(别问为什么,问就是手机没电在充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天星期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me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