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作为孩子,我们仨简直不要太好养活,自立、皮实又省心。
小时候,我渴望父母的外出打工,因为于我来说意味着莫大的自由。
我那会儿九年级,弟弟妹妹五年级,每天我们仨配合默契。我负责做饭、妹妹刷洗、弟弟烧火。偶尔,还要处在“一级备战状态”,提防邻居家坏女人的捣鬼。
留守儿童的生活并不是一切顺利和谐,也会有矛盾、也会有打架。也许有过心理问题,也许有养成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总的来说,时间一天一天度过,我们也不知不觉长大。
又过了十年,我们都长大成人,下一茬孩子们也纷纷进入青春期。
但对比我们,他们显然是“问题少年”,更脆弱更易抑郁。当年那些可爱的小朋友,变成了郁郁寡欢的青少年,着实使人费解。
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父母似乎要为他们的“问题”负很大责任。缺乏沟通交流、缺少陪伴理解,孩子们烦恼与苦闷,无可诉说,又无法自愈,往往陷入抑郁、自闭的状态。
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父母也确实“太难了”。本是社会的底层,本就勉强度日,一方面是生活的压力重担、另一方面是子女的成长教育,大人更倾向于应对生活,一来是“活着吃饭更重要”,二来是客观条件限制、“也确实不懂如何教育”。
于是父母和子女形成巨大的鸿沟,即使朝夕相伴,思想上也渐行渐远。作为旁观者,我只能告诉小朋友:不要对立、不要激化矛盾、尽量尝试沟通,很多东西没有固定解,只能交给时间,“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很多后视镜的东西,我可以说点前人之鉴。但更多新状况我也无可奈何。
好好的孩子,活泼朝气、突然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防御,唯封闭自己最让他人难受。曾经对我亲无间隙,好端端的,怎么就变得无法面对我呢?
最主流的观点是“孩子无错论”。我理智上相信,但感情上不由抗拒。既然小朋友没错,那一定是我错,或者是她的环境经历我无从得知,总之造就了这种“自闭”的后果。
我是热心肠,我是博爱者,但我不是救世主。
我无可奈何,我无能为力。
人,各有命,我也努力为自己活着。毕竟不是我的孩子。
但我又想到,万一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该如何面对?更加忧心,更加焦灼,更加无可奈何。
有的父母放养式育儿,孩子摸爬滚打就长大了,如幸运之神眷顾;有的父母注定多磨难,几经坎坷,守护着折翼的天使。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叹人间子女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