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题帕三绝》解读林黛玉的“病”(2):黛玉的病根

从《题帕三绝》解读林黛玉的“病”(2):黛玉的病根

作者: 张三的诗 | 来源:发表于2023-08-11 17:34 被阅读0次

    上一篇串了一下宝黛的感情线。

    受网络小说、电视剧的影响,我们习惯了组CP,男女主一出场就是CP,仿佛他们天经地义地爱着对方。《红楼梦》的真实在于它不违背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习得与培养。

    我们要看到宝黛感情的成长脉络,它由一颗种子渐渐萌发,成长的过程中有崎岖坎坷,但他们最终心证意证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

    《五美吟》通篇气势雄浑,壮阔豪迈,是黛玉内心坚定成熟后的作品,而《题帕三绝》是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折点,是里程碑之作。

    当黛玉写完这三首诗时,书中写道: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前,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这几句非常关键,尤其是“病由此萌”,为什么写了这三首诗后便由此萌生了病?

    林黛玉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病,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我母亲说“可真成个林黛玉了”,可见林黛玉病得多么有群众基础。

    书中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有如下描写: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这几句写得十分奇诡,试问如果你要写一个多病之人会怎么写?

    一定是写她身体瘦弱、脸色腊黄、说话有气无力等,一眼看去就是个病人。

    但原文却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怯弱不胜”勉强可以算个贬义词(但在以清瘦为美的明清却也算不得贬义),但“举止言谈不俗”“自然的风流态度”就很离谱了,人们是如何从不俗的言谈和自然风流的态度中看出她有“不足之症”的?还问她吃什么药,为什么不赶紧治病?

    然后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也就是说黛玉从出生就病着,一直病、病得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第三十四回写完《题帕三绝》后又说“却不知病由此萌”,这个“病”与之前的“病”是一种病吗?这里是写黛玉旧疾非除又添新病吗?

    为什么偏偏在得到宝玉的信物,写下情意缠绵的三首诗后却突然添了病?

    真的有人从医学的角度去考证“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腮上通红”是什么病的症状,但如果我们落了窠臼去探讨黛玉究竟是什么病,是不是就太认实了。

    《红楼梦》是一部虚构的文艺作品,我不否定其中隐藏着某种程度上的真实,但作为阅读者我们首先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它,拿着外科医生的解剖刀、摒着考古学家的放大镜去穿凿一部文艺作品,不应是普通读者所为。

    考证的工作请交给专家学者去做,我们只需体味它本身的艺术性。

    《红楼梦》整部书都是隐喻,“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所以读书时一定不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林黛玉的“病”亦是一种隐喻。

    什么是病?不正常就是病。

    怎么才算不正常?与众人不同,就是不正常。

    《乌合之众》中说,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异质性淹没在同质性之中,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主导”,人处在群体之中很容易迷失,尤其是生下来就被各种洗脑、被灌输各种教条的封建社会,无论男女,都很难保持完整的、独立的自我。

    但是林黛玉不同,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自主,她将红拂当作自己的理想人生模板,这样的女孩在世人眼中自然是“举止言谈不俗”“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但这“不俗”与“风流”却是异质的、可怕的,是病的。

    所以她从出生就“病”着,且一直病着,“从吃饮食起便吃药”,若不出家(离开这个社会),便一生也好不了。

    这就是林黛玉的病根所在。

    明明是社会扭曲病态,但那个最真、最美、最正常的女孩却病得最重,不得不承认《红楼梦》骂人骂得可真高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题帕三绝》解读林黛玉的“病”(2):黛玉的病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pt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