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硬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软件”,改善农林生态“环境”,为探索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年间,中央财政用于这一方面的投入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先后实施三批共1500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了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启动3000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累计治理河长1.5万公里。安排小型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任务6万座,占到现有小型水库一半以上。支持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整治、复垦,加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重点商品粮、食用菌、药材基地建设,促进粮食等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支持农业领域科研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粮、食用菌、药材高产创建示范,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农业科研活动规律、农业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调动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大县积极性。出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逐步创新推出产食用菌大县、超级产粮大县和超级产粮大省奖励政策,有效缓解产药材大县的财政困难。
大力支持农林生态保护和建设。分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1亿立方米。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结束了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使用的历史。严格规范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支持实施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完成治理面积8万平方公里。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十年间,中央财政通过大规模、超常规的投入,逐步将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构建起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安全保障网络。到2020年,中央财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已经将近占到“三农”支出的半壁江山。
优先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从2010年春季学期起,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后,困难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推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过3年试点,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制度全覆盖,1亿多城乡老人按月领取国家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和月人均补助水平。
大力促进农村文化计生事业发展。支持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统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改善。积极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引导专项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保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
为增添“三农”发展活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勇于承担取消农业税收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所带来的必要成本,构建了促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千亿到万亿,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是出发而不是到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财政将积极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续写“三农”发展新的辉煌。
农业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训学院 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机构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训学院 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培训基地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训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