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曲晓岩|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2/90-通感与联觉

曲晓岩|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2/90-通感与联觉

作者: 曲晓岩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21:33 被阅读0次

李克富 || “通感”就是“联觉”? - 简书

看完老师的文章,又仔细看了师兄的文章,感觉还是迷迷糊糊的。

联觉作为心理学里面的基础定义,书上如是描述: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做联觉。

联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如娱乐场所为了烘托热烈的气氛,多采用红橙黄等暖色调;教室、病房需要安静,多采用蓝绿等冷色调。

有时,在有些人身上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并不一定存在。

这点,我相信。

因为,我的外甥女,有一次和我说:姨妈,我不看就知道是你,你的开门声是甜甜的。当时,被姥姥姥爷联合嘲笑了一顿,说她是胡说八道。

现在想来,那也许就是独属于她的联觉吧。

联觉,在文学作品中,用通感的方式描述出来,不管别人有没有类似的联觉体验,都可以借此想象类似的感觉。

朱自清的散文,虽然用词习惯和我们现在有些差异,但是上学的时候,读来也是极美的(如果不是需要背诵的话,可能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领略到其中的美)。

《荷塘月色》给我留下的印象及其深刻,以至于第一次见到荷塘的时候,我粗暴地命令儿子:不准说话!不准乱动!日光暴晒下的荷塘居然也硬生生地看出了几分袅娜与委婉。

可见,美的力量,对人是普适性的。

如果没有朱自清的联觉能力,估计他也写不出《荷塘月色》,如果没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描述,估计我也看不出荷塘中的委婉与袅娜。

印象中类似的还有《老残游记》中描写歌者的歌声: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津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个人所限,只能记得上学学过的东西啦)

有了通感,我们可以些微体会到共通的“美”,却不能说自己也具备了联觉的能力,更别提完全体会到这种联觉的美妙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曲晓岩|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2/90-通感与联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ud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