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

作者: 伯涵子弟 | 来源:发表于2022-03-29 00:08 被阅读0次

    “信息过载”一词是由亨特学院政治学教授伯特伦格罗斯在其 1964 年的著作《组织管理》中创造的。然而,它在 1970 年被美国作家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在他的著作《未来冲击》(Future Shock) 中推广开来。

    而真正信息爆炸的体会,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体现得最淋漓尽致。以这个月为例,光是疫情、战争、航空等事件,就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空闲时光。在近些年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被手机钳制。肉身似乎与手机同在,形影不离,床头、卫生间等地,可以避开另一半,但却避不开手机。这种时刻不分离的现象,似乎让我们想要的心静致远,变成了心离自己越来越远,注意力这项宝贵资源被支离破碎。

    以我自身为例,近来对摄取的书籍、新闻等,有心地想整理成一个系统。即便是做思维导图、输出笔记后,内在大脑的存储空间似乎被榨干一般,始终难以记住事。很难感受到久远年代时,那种日日有所进,神清气爽的感觉。更多时候,头脑似乎阴沉沉,一天下来都不记得究竟办理了哪些重要的事。鉴于此,接下来的日子里,思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最大程度克制信息摄取;
    年轻人很容易从父母身上看见,信息对他们智力、记忆力的影响。但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自身摄取的信息,也常出于此类。本人认为,一条信息要有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判断。

    其一,对过往错误经验有反思提示,甚至从根头修正自我的信息;
    其二,对现在(或者说近期)起决策辅助、有助从多视角审视事件,以期活得更明白;
    其三,有助于对未来的预期下判定,需要提前掌握的最接近真实的,或者说是最符合自己人生未来倾向的信息。

    基于上述几点理由,那么日常的很多信息,大概率是与己无关的。因此,要做信息的大量断舍离。

    二、近期信息摄入回顾;
    近期九分关注战争、一分关注疫情。因为想深入了解战争背后的人、事、物。看了BBC、ABC、WSJ、The Guardian、CNN、the Kyiv Independent、the economist等等文章。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确实也掌握了许多,相较国内的阉割版信息有更完整的图谱,但就效果而言,也是差强人意。为何如此说?因为即便可以滔滔不绝地聊此话题,也难以达成体系、章法、有理有据地表达。原因有两个,在对信息的咀嚼、消化时,没有及时边读边记。宝贵的灵感、多角度的思考常常是稍纵即逝的,过后不仅难以回顾,更难以复习。

    下步策略的重中之重,应该有治丝益棼的精神。对观点与事实的厘清,要从仅知晓,向重证据转变。大胆探索的同时,更要小心求证。比如,相关的信息需要有优先度的划分,以主要杂志和书籍作为支撑,以近期的泛读,就能明显感受到各家媒体的不同。从同一事件的报道中,表达同一个意思,但The Economist和1843就给很人很大的触动。前者词汇专业性,后者的人物专题的描写,各有优势。而相对的其他媒体,在叙事时仅平铺直叙,更多的是观点而不是证据;在描写人物时,更多的是对话,而没有更精微的细节、久远的背景做支撑。

    关于以上的点,自己需要在后续的文章中,以专题的形式回顾、对比、分析,相信这点也会对自己的中文写作会带来质的提升。

    三、习惯的镂刻;
    一切行为的背后,是习惯的形成与舍弃过程。为了能更好地延续上述两项工作,需结合冥想、深呼吸去把控节奏,需协调育儿、工作、进修等事项的时间分配,所要考虑的事情不少。为应对这些,迫切需要执行一些原则性铁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不适。但要时时告诫自己,百炼方能成钢。

    仅以此文,记述此段心路历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息过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wm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