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视频里的老师说:“穷人家培养女儿是按给富人家当儿媳来培养的,是被动思维,是服务型思维;富人家培养女儿是按主动思维模式培养的,她想的是谁能服务于我,谁能帮助我。”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确实很多家庭对女儿的要求是家庭需要你做什么,你就为什么而努力。不一定是婆家,很多时候是原生家庭父母把自己没能力做的,男孩子不愿意承担的,以及他们带回家的所有事鸡零狗碎的事都转嫁到女孩身上。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是有大爱的,但身体弱能力差;男孩子是善良的,但老实本分无资源。女孩子嘛,似乎有力气有时间有心思打理一切。只要女孩子年轻时接受了这个安排,就要一生接纳,习以为常。没人主动问他们需要什么?想做什么?或许她们也不曾认真想过,也不明确不在他们思想里的那部分到底是什么?
上周我坐公交去考古博物馆。身边一位衣着很有品味的姐姐跟我搭讪,知道我一个人逛博物馆很是羡慕地说:“我家就住这附近,还没去过这个博物馆呐!有空我也去看看……看完大孙女看老二,每天做饭拾掇……只要回北京就感觉很压抑……”。我以为她不是北京人,只是帮女儿带孩子的外地老人。“我是老北京人。但是我现在离开北京就觉轻松,回来就觉压抑……”。“一个人带孩子太累了,跟老伴一起还行,可以换换手。再说还有亲家两位老人呢!”。“老伴负责接送孩子,送完孩子就出去玩了。孩子太粘我,现在不去奶奶家了。我出去旅游孩子每天打电话央求我马上买票回来……还有九十岁的老父亲,现在一人住,每周得去看看。老人真的很不错了,不依赖儿女……”。
我转头细看了一眼这位姐姐,应该不到六十岁。烫过的齐耳短发很有光泽,梳理得规规矩矩。大框墨镜遮住半张脸,没化妆。浅色碎花衬衫外罩暗色V领外衣,衬衫领口处敞开一粒纽扣,露出的颈部皮肤细腻有光泽。她跟我说着孙女对自己的依恋时,我笑着说:肯定是您把孩子们照顾得太好了,所以现在放不开了。”“是啊……”,她的语气中并无抱怨,只是带着些疲倦。老北京的大姐们说话大都是那种高低起伏中气十足的吵架式聊天,但这位姐姐不是。她是那种平静地叙述,带着点迷茫不解,似乎在自问“为什么我回到家里感觉压抑?为什么别人不觉得?”
是啊!做了几十年的家务,为什么现在累了?是不愿意做了么?孩子那么可爱,那么亲,可是为什么有时就是想离开家,出去走走,跟不认识的人聊聊天,看看雪山,草原,沙漠?家人没变,也没什么不好;家也和睦,并无纠纷,为什么会觉压抑?是自己变了么?不那么爱家了么?
几十年爱家如一日姐妹们是否都这样自问过?其实有这样的感觉一点也不奇怪?几十年如一日爱家的女人么往往是在用一生等待,等待父母的需要,儿女的需要,老公的需要。他们需要时自然会来,不需要时自然会走。他们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目标,会去安排自己的计划和行程。他们回来是休息,出去是打猎和娱乐。而等待的人目标就是等他们回来,让他们开心,轻松,以他们成功为骄傲,为他们健康谋划作息饮食,除此之外少有其它娱乐。或者说她觉得娱乐本身就应该与家人在一起,而他们的娱乐时间多半不在家里。等某一天女人突然意识到身边所有人的烦恼都会影响自己,但欢乐却与自己不太相关时,迷茫会升腾起来。
被需要带来的快乐太容易被等待消磨了。还是出去走走吧,趁自己还有力气!高原极地的冰雪,坝上草原的劲风,沙漠星空的浩瀚,江南三月的婉约,热带雨林的生机。走入自然,用心去感受,接纳天地的滋养。等到能不自觉地微笑,不知不觉地大笑,不再是别人的依靠,那时就不累了。那样的情感才是滋养自己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