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657天,2024.08.31
【“学生本身就是问题”还是“他/她只是有问题的学生”,这两者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吗?我们是邀请学生讨论、反思和分析自身的局限、缺点和失败经历,还是关注未来、目标以及学生具有的可通向这两种不同的关注点是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理想未来的资源?】以上摘自《学校里的焦点解决治疗》一书。如果你持“学生本身就是问题”这一结论,那么意味着你将人等同于问题,人是问题,问题是人。即将人糟糕化,将问题夸大化;将人对问题的控制力、干预能力弱化,强化了问题的破坏力、影响力。还有,这样的说法对人是不公平的,问题只是人整体的一个点,甚至只是某个阶段暂时存在的,而且除了问题,人还可以有很多个“头衔”。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成长的契机。问题意味着人(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要需要学习什么技能。成人若能透过问题找到孩子所欠缺技能而用心地教他,那么就不再是问题。所以作为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的“问题”贴上负面标签,如,他是一个爱撒谎/爱打架/说脏话等的小孩。再者从建构主义观点看,一个人的问题并非是固定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可改变的建构现实。比如,一个人孩子考试作弊,作弊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但可以试着了解作弊背后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或许是为了考个好成绩,也像邻居家的小孩一样成为父母的骄傲;或许是害怕成绩差而被父母打骂、惩罚;又或是想要用好成绩换自己心爱的玩具;又或是为了吃一顿美食,等等。当孩子知道通过作弊取的好成绩而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是不对的、也不长久时,认识到好成绩是想要努力读书而取得,或者,也可以通过其他正常的可替代的方式或途径取活得,而非只能用好成绩。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引导的方向也不同,如果是“邀请学生/孩子讨论、反思和分析自身的局限、缺点和失败经历”,那么一定是越讨论越沮丧、越挫败、越是看不到希望,越是让人产生无力无助感,更容易放弃、抗拒、或躺平。而“关注未来、目标以及学生/孩子具有的可实现目标的优势、资源时”,孩子大概是越讨论越兴奋、越积极和合作,似乎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接下来执行力也会大大增强,为梦想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