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心情不太晴朗。
当然,以这个标准来看,我大概没几个时候是达标的。
叔本华说,快乐是稀有品,能够保持平静,无事发生,已是最大的幸福。
这一点我现在倒是勉强能做到。大部分时候,我心情平静。但我深知,这不过是因为无事。
表姐来家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我的生活真正是单调。
每日早起上班,下了班直接回家,到家后无非是那么几个动作,吃饭,读书,运动,或者直接躺倒做条咸鱼。
周末同工作日晚一样。
一个周两个周下来,我也没有见一个朋友,出去吃一顿饭。
我甚至给自己做了计划表,每天要做什么,几点做,花多长时间,清清楚楚。
我讨厌一切打乱我计划的人、事、物。我对我的生活方式非常自得,引以为傲。
但我姐来的这段时间,我竟觉得,偶尔被打乱一下,好像并不那么糟糕。
细想起来,前两个月,先是家里姐妹们来玩,后来又是自己家一家人来。每次都让我很糟心。与亲人相聚谈天的那点快乐,在我所要面对的大量家务、要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面前,简直一文不值。
我姐住在我家里,每天白天去医院打针。熟门熟路了,我不用管她,甚至有时候她还在家里做好晚饭等我下班。若要出去吃饭,多数时候是她请客——大概是因为打扰了我,又因为住在我家的确为她省下了一些住宿费,所以她非常坚持要结账。
如此想来,这一次时间非常长,却让我无甚负担的来访,大半是建立在我姐做人太懂事的基础上的。
去年下半年,她也是这样。我只在她来的头两次,带她去景点逛了逛,后来就任由她把我家当成酒店住,她自己来,自己走,只发微信告诉我,什么时候要来,什么时候又走了。
我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从不刻意创造一起吃饭的机会——待客之道这种 东西,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碰到了便一起吃饭,没有,便各管各的。
我一定是最不负责的主人,但她是最好的客人。每次走,她会把房间收拾得妥妥当当,绝不给我留什么尾巴。从不向我提任何要求,但凡需要什么便自己动手。出去吃饭总抢着付钱,还常常给我买吃的寄来,去年甚至还买了个包送我。
礼多人不怪。这是真的。
我一开始只觉得她太客气了,我接待她的原因,不过因为是家人,而她来的原因是看病,我无法拒绝这样的理由。
再往后,我便有些习惯于她这客气,我知道她并不心存什么而刻意为之,这不过是她已长期养成的习惯——难怪两个妹妹一直称道她当初在她们上学的时候给予的照顾。
这是一个慷慨而知礼的人。
我转头想想自己,大概离这两个词差得非常远。我的眼里常常是只看得到自己的。这一点,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不以为然。在读了些心理学著作之后,我越发觉得自己是对的: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这条界限,传统家庭倾向于无视它,而我将之筑成高墙,以守护自己的园地。
我从未想过还有我姐这种解决方案:对别人倾心而不矛干涉,当然,还有一点,把自己能揽的都揽到自己身上。
这样做,会不会导致自己的痛苦?会不会终有一日觉得自己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
我最近时常想起,在几年前,我是能于人际关系里找到快乐的。亲人,朋友,快乐,依赖,温情。但这两年来,这些感觉已离我而去,我甚至主动避免这样的机会。
我为何要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得到什么?
如果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奖赏,是不是因为这两年,我自己发生了太多改变,在从前的人和关系里,我已得不到现在所期望的奖赏,所以才在潜意识中减少接触了?
有可能。从前和姐妹朋友在一起,最爱做的事情,就是逛个街,喝个奶茶,吃个饭。如今我完全不逛街,不喝一切含糖的饮料,连吃饭也难得放开大吃一顿。
而他们大抵都是从前的样子。他们的快乐也大多源自从前这些事物。
如此说来,我是该有新的人际圈子了,可以给现在的我带来归属感的圈子。可我对此好像也提不起什么兴趣。社交这个词,于我不啻于洪水猛兽。
罢了,顺水行舟,有岸则靠,无涯则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