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我在底层的生活》,还没看完,但已经有点看不下去了。怎么说呢?太现实了,现实到我想了很久,知道有问题,但就是怎么也想不到好一点的解决办法。书中描述的是美国底层民众的生活,但说实话,我真不信只有美国是这样子的,更悲哀的是,书中描述的现实时至今日,仍然大面积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1792/a10dd876fc48c26f.jpg)
日本NHK电台在2006拍了一部纪录片《穷忙族》,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特意翻出来一并看了,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的视频再现。
全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我已经拼尽全力,为什么依旧看不到未来?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96年的美国,当时由于克林顿政府的福利制度改革,美国接近400万的妇女不得不回到劳动市场,依靠时薪6-7美金的工资过活。请注意,别换算成人民币,也别用人民币的购买力标准去衡量,反正记住当时芭芭拉亲身体验的时候,找的是那种最低廉连门锁都没有的汽车旅馆,以这种时薪她需要打两份工,一天工作接近12小时,三天的工资才够支付一星期的房费。
作者芭芭拉是一名专栏作家,属于当时美国收入前20%的那类人群吧,她为了切实调查美国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便将自己“变成”一名穷人,深入体验了几个月底层生活。为了最大程度的纪实,她为自己制定了三条原则:第一,找工作的时候,任何单靠她本人真实的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就会的工作都不能选(不动用现有资源);第二,必须在所有能做的工作中找到薪水最高的,并且想办法保住它(尽可能多挣钱);第三,在安全性和隐私性尚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找到最低等级的住宿环境(尽可能少花钱)。
即便这样,芭芭拉也属于底层穷人中的富人,因为每次卧底前她还是会为自己准备一千多美金的备用款用于支付前一两个月的房租 ,所以实际上底层的生活可能比她所经历的更为残酷。她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在书中,她描述了这样几个现象:
(1)努力工作就能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吗?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贫穷的世界里,就如同物理学命题所讲的一样:起始点的条件决定了一切。”芭芭拉悲哀的发现,他和她的同事们已经拼尽所有力气去生存,几乎都是打着两份工,一天工作远超8小时,花销尽量维持最低,有时候午餐就靠一根热狗甚至一包小饼干,住宿标准也一再降低,以透支健康的方式努力着,但即便这样,也很难保证收支平衡,这还不包括生病等突发情况。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1792/952c3ded41149b08.jpg)
(2)“穷忙族”是因为眼界狭隘或者从事的工种毫无技术含量吗?
书中驳斥了一个我们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底层工作不需要技能,谁都能做。芭芭拉总结她的工作经历,发现无论是多低阶的工作,都没有任何一个是真的不需要技巧的。比如书中她的服务员经历,她必须每天投入十二分的专注力在工作上,记住每桌的要求,连轴转七八小时,还要处理好各种等餐顾客的抱怨,保证后厨的餐与顾客的要求不出现偏差等。
另一方面,连续高强度的劳动会消耗人的思考能力,芭芭拉悲哀的发现,别说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了,她一天只能趁着吃晚餐的时候守着电视机放空一会。更可怕的是,当体力健康透支到极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人的教养和善良会慢慢消失,只剩下原始的恶。芭芭拉到了后来,即便是对没有打过交道的同事也会满怀恶意,看到同事爬梯子会不由得希望同事从梯子上重重的摔下来。
眼界狭隘,没有太多技术傍身,不是贫穷的原因,而是贫穷的结果。
(3)究竟是哪里出错了?
“一个身体健康(而且额外拥有车子)的单身人士,竟然几乎无法靠眉间留下的汗水养活自己,那么一定有什么事情出错了,而且错的很严重。”
是啊,那么究竟哪里出错了?
芭芭拉给出的答案是:薪水太低而租金太高;公共部门不负责任,所谓“共谋的沉默”;穷人们越穷越受限,拥有的权利越来越少;富人的主动隔离,主流社会已经把穷人完全排斥在外。
贫穷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需要我们思索的地方也太多。不是说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吗?那为什么“穷忙族”的群体依旧那么庞大且散落全世界?忙且固穷,不悲哀吗?可是若告诉我们相信努力没用,那请问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去改变命运呢?
我有限的阅历,放在我们国家,我能想到的只有一个词:教育。高考或许是我们国家开出的,一张不是能改变所有“穷忙族”的命运,但是或许能让那么一部分人逃脱出来的最好药方吧。
我始终感谢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允许有“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校存在。最后安利一下央视纪录片: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1792/b0d0b647d769df4e.jpg)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