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掌绝尘》为明代崇祯年间苏州吴姓金木散人编著的章回体古白话小说集,全文共四十回,每十回独立成篇,即所谓之风、花、雪、月四集,但通读看来,似乎与全文的四个故事主旨并不契合。
本书第一部分写被父母遗弃的奇才杜萼攻书、与康公子相会双姝、偷欢私奔,图中偶遇生父,后考取功名的故事。若说风花雪月,这部分最是贴切。但是这种天降奇才的故事早已烂俗,作者的重点其实在于杜、康二人追求双姝的手段,蕙姿、玉姿二人心机的施展。
第二部分写太守公子娄祝发善心葬尸骨得石蟹、被帮闲夏方数次欺骗、猎获火睛牛、治愈韦丞相、后被举荐,出征西戎有功,官至定西侯的故事。此部分在篇首埋下“石蟹”这一线索,后来使主角因此得到重用;反面教材夏方多次行恶使诈,每次都遭到报应。作者也大有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的意思。
第三部分写酒痴生文玉幼年父母双亡,由叔父文员外抚养成人,因文员外批评其嗜酒而赌气出走,机缘巧合相会刺史独女李若兰,若兰相思成疾,文玉伴郎中“治愈”若兰,幽会被若兰叔父李二叔撞见,告官后高太守惜才判二人联姻,李二叔设计文玉,文玉奋发考取探花的故事。此部分塑造了李二叔这一小肚鸡肠、趋炎附势的典型,作者的刻画和讽刺都做得很不错。
第四部分故事线索较为复杂。主角为杨员外公子杨琦,考取功名,为乡民做水陆道场超度冤魂,后跟随如轮长老得道升仙;除主角之外,主要就是张秀嫖赌败家,杨员外好意收留却遭其窃取纹银,后来辗转多处,担任驿丞,在黄泥岭为报答杨太守(即杨琦)被强盗杀死的故事;另外在情节发展中还有王二、陈进、陈珍一家,陈珍的对头金石等支线人物。在这部分中作者讽刺了官场的黑暗,弱势群体的疾苦。作者将升仙故事放在篇末,不仅有风花雪月却如镜花水月的意思,也有劝告读者“绝尘”的意思。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明清这一类通俗小说题材都还很单调,不外乎爱情、仕途、市井、升仙等,所以在看这类书的时候,重点可能就更不在于题材和故事情节了,而在于作者所虚构的内容对时代背景的反应和揭露,以及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在本书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报应不爽。尽孝道、行善事者,如杜萼、娄祝、文玉等都得了善果;而存祸心、行恶事者,如夏方、李二叔等都遭了报应。此外,对于男女之事的描写直接而不铺陈,至少笔者从中没有读到过多淫秽意味。情色部分的描写,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必要的,对于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也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跟女权崛起的时代潮流也是相得益彰的。对于这点,作者自己也说,“倾耳醉目之下,魂动异情,无意撩人,有心嘲世”。所以,对于一些人所持的“封建糟粕”一说,笔者并不赞同。谈到“性”在传统文化中的低劣地位,笔者愿意引用张重岗先生在《明清小说的命脉》一文中提到的那段话:
“放眼西方,当尼采回溯到古代希腊追寻酒神精神 、弗洛伊德开掘到潜意识揭发人的本能之际,我们不能不追问:为什么欲在中国文化生命中缺乏自己的席位?西方的本能是创造力的象征,欲在中国文化中却往往等同于丑恶,只是被贬斥的对象。这种现象源于中西方生命观形成之间的根本差异:西方是自下往上走,中国则是自上往下看 。这样,在西方探求自然奥秘以寻求生命源泉的同时,中国已经预设了极高的生命境界。由此生命境界往下看,欲只能以外在形态遭到排斥。”
最后需要提及,作者为何要将书名定为《鼓掌绝尘》呢?从时代背景来看,作者的题辞中写到:
“方今一人当头,万民鼓掌,逆珰传首,叛焕划肠。乐哉,化日光天,无事听闲人说鬼;嗒矣,北窗南面,有时向知己征歌。”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虽然是讽刺,但并没有寄予很大希望,没有急切的救国念想,而是将这本书的定位放在茶余饭后的谈资上。在这里,“鼓掌”是说读者因故事精彩而赞叹;而“绝尘”则可能包含了作者的自谦、失望或超脱:看过就忘记吧!
作者在《<鼓掌绝尘>叙》中又说:
“开帙则满幅香浮,掩卷而余香钩引,入手不能释者什九,遂名之 《鼓掌绝尘》云。虽然,经目者以之适情则可,以之留情则不可。”
那么在这里,“绝尘”的意思又有不同,作者也怕故事太过“撩人”,所以劝诫读者要适可而止。所以“绝尘”的意思又是不可留情,须将情志放在现实生活中。适情而不留情,好一个鼓掌绝尘!
2015/4/25 行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