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窗前的杏树,是十八棵杏树中唯一一棵在母亲“头七”时落下几乎是全部杏花的树。它的绿叶还嫩,它再一次暴露出了老人筋骨般的枝干。我眼见它在微风中摇曳,枝头在微风中颤动,抖下一片片的失去血色的白花,溶入大地透着生命力极强的、一岁一枯荣的、绿意的草坪之中。
走廊里溢着过去化验室常闻的醋酸味,步入阴云氤氲的院子。我仰着脸,迎着这失去生命滋润的白色花瓣。迎春花的黄、樱桃花的粉,还有无数含苞的花蕾,绿地上一片洁白,失去生命的“雪花”铺洒在另一层的生命之上,它们相溶、相扶、相衬托,一排排矮矮的绿色榆树丛,静静观察着它们的生与死!
我的杏树,----我这样亲切的称呼你,你可听见?你比旁边的杏树更早的抖落了失去生命的洁白,与我同悼给我生命的母亲,而母亲是那样的默默无闻,只是尘间微乎其微的一粒尘土。微风骤紧,“雪花”更多的飘向我的头发,脸上,打得我心疼!看着俯向大地的迎春花,我的心趋于放松,人生就是这样的不断溶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就像儿子说的:“当母亲给我生命的第一天,就意味着已经给我带来了死亡。”这是无法逃避的。陨落的花朵边,绿叶顽强的挺立出来,衬着即将残败的花蕊,樱桃的花蕾上缠绕了去冬的枯藤,不知这枯藤是否还有自己的生命力,它借靠别人的枝条,是否还有自己的生命力呢?我想到了、、、、、。
下雨了!回到病房,窗前形成雨帘,看着积水中雨滴激起的涟漪,偶有汽车碾过,撕破涟漪破坏平静,痛苦也会撕破平静的生活,痛苦是不是过眼烟云?何时才会平静呢?留下的一角小院始终没有绿意,却被风雨带来了一片粉、白的花瓣!
我喜欢和大自然的植物说话,因为它寄托了我的情感!我觉得与大自然交往与人交往一样,都能得到一种快乐的感觉,且有时的不快乐多是与人或与人有关的事带来的,而大自然、植物一般却不会带来不愉快。我不善广交朋友,只有二十多个常来往,保持联系的朋友,且大多是30---60年的朋友,几乎都是有文化的人,说有文化无非是受过高等教育。我常常认为,人的受教育是一生的事,只要你想学习,你总能每天学习一点新东西。就是这一点新东西会使你的生活有一丝的乐趣。你越学感觉知道的东西越少,就像孔子说得:“学、然后之不足。”并且我觉得自己的思维反映慢,所以,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来弥补自己的这一不足 。生活面又太窄,阅历不丰富,又想到用旅游来弥补!
教育造成的差异仅仅是快乐的形式不同。一类幸福对所有人是敞开的。另一类幸福则对能写会读的人。(例如:工作中可能利用受教育得来的全方位知识,体会到素质提高的乐趣)根本的幸福感在于对人、对物的态度。
我并不认为“读书”就是有了高尚的人格,读书的行为只不过是给人带来了实际生活中没有的知识,它会指导帮助你走上一条不止是只有动物-----生存、繁衍的本能的路。人有许多许多种需求,有时,生活中你遇到了,你就理解了,而当你碰不到的时候,你就要借助书本的力量了。读书只是个体的精神享受。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某些目的、强制或炫耀读书,这就不会带来什么乐趣,如果觉得读书是负担,那仍然有许多别的快乐渠道,这也就是另一部分人所有的幸福。我觉得只要借助于真正的兴趣,而不是被当作药物一般的接受、做作的兴趣,不论你是做什么即便是做家务、烹饪、都能使你的心灵找到一处安静的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