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内容,老舍先生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及经验,对学习写作的人很有借鉴及启发意义。
年幼时,先生没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别人也没有发现,甚至曾经为写不好文章而挨打,如果真要探究他与文章的渊源,只能说自幼比一般小学生多念背过几篇古文,下学堂后还到私塾去读《古文观止》,私塾老师由于偏爱而并不收费。
就读师范学校时,老舍先生总是读古文、读诗、读赋,而且尝试作诗作赋,同时酷爱植物学,对花草的热爱从未间断。
由于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的老舍性格孤高,尤其是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常常独自沉思而引起悲观,直到二十五岁,他都是个悲观者。
他不喜欢随大溜,大家所走的路似乎并不永远高明,却又不许别人说不高明,他对此常是冷笑的态度,年岁大些之后,又悟出这冷笑也未必对,于是对自己也心生鄙夷,他的幽默风格就是如此形成的。
先生喜欢读书买书,直到二十五岁去南开中学教书,才写过一篇小说发表在报刊上,是用白话文写的,只是没留存稿。
他二十七岁去英国留学,开始拼命阅读英文小说,以此作为学习英文的课本。念得多了,他有尝试创作的欲望了,加之想家、想以前的生活经验,尽管还不知道该怎样写,他一有时间就写点儿东西,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老张的哲学》就这样诞生了,但其文字尚未脱开旧文艺的拘束,故事情节设计也不完整,语言也没有新的建树。
先生总结,抓住一件有趣的事,便拼命地挤它,直到讨厌了为止,这是处女作的通病,《老张的哲学》便是这样的一个病鬼,唯一的好处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怕,后来稍有些经验了反倒怕起来,它没有让人读了再读的魅力,只能给予读者暂时的敬意与刺激。
《赵子曰》是第二部小说,结构稍比《老张》强了些,可是文字的讨厌与叙述的夸张却相似,主旨仅是揭发事实,与《黑幕大观》相去不远,其中的理论也不过是些常识,时时发出臭味儿。
《二马》作于英国的末一年,结构、描写、文字都有长进,缺点也显而易见:没有写完便收束,本来准备写二十万字,立意也太浅,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国民性的不同,有趣性,却很难伟大。
《小坡的生日》在文字上值得得意,可以娴熟运用白话文写作了,也懂得了白话的力量,为回国以后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大明湖》作于济南,内容没有意思,所幸在“一二八”被烧掉,其中有几段文字出彩,但不足以支撑全部内容,没留底稿。《猫城记》是《大明湖》的姊妹篇,也没有多大意思。
《离婚》尚可,但幽默与《老张》大不相同了,先生白了怎样控制自己。
短篇大多收录在《赶集》中,先生认为,连一篇好作品也没有,勉强写完后没功夫修改。
《牛天赐传》是赶出来的作品,他并不满意。
以上都是老舍先生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之前的作品。他很谦虚,认为自己的作品质量不高,只是写地卖力而已,大都是在教书办事之外完成的,年假暑假不休息,有点儿功夫就花在写作上,差不多是玩儿命的状态,快四十岁了却从未胖过一回,一年到头不休息怎么能长肉呢?
为了身体健康,他早睡早起,不敢随便,每天至多写两千多字,不多写,几时能有三个月不写一个字,那就比当皇上还美呢。当然,也有三天写不出一字的时候,这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事。
尽管每日只写两千多字,但心并没闲着,吃饭时也想,喝茶时也想——累人,只有写完一篇了,心里才痛快一下,可是这点儿痛快抵不过那些苦处。是的,对于写作,老舍先生毕生都是真卖力气的,他的严谨、毅力与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写作这个事,让人欢喜让人忧,让人快乐也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