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诗新读诗友会中国诗词大会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08:33 被阅读4次

兰陵王·柳

周邦彦

柳阴直①,烟里丝丝弄碧②。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③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④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柳阴直:指长堤上柳树排列整齐,连阴影都成一条直线。

②丝丝弄碧:指柳条丝丝飞舞,呈现一片碧绿。

③榆火:指旧时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赐百官的习俗。

④津堠(hòu):渡口边的土堡,做瞭望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伤别词。全词共分三片。

上片首二句托柳起兴,写隋堤上的柳色。首句写柳树的影子,词人用“直”来形容“柳阴”,表现出柳树阴影直铺在地的姿态。次句写柳丝,用“丝丝”形容新生的柳丝,突显其细长柔嫩之美;用“碧”点出柳丝之色,突显柳丝清丽可人。接着两句写词人因见隋堤柳色而生的感慨,表现出词人厌倦了京城生活的愁苦心情。

词人触景生情,进而登临望故乡,升起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思。结尾三句,再次回到柳树上面,词人设想在长亭送别之人众多,年复一年,送别时折下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流露出词人对人世间频繁离别的感叹。

中片转为抒写词人自己的别情。首句由眼前的送别,生发对旧时送别宴的回忆。接着三句是词人对旧日送别宴的具体描写,虽然岁月匆匆,离别次数繁多,但词人依旧记忆犹新。后四句设想友人在离别后的愁思,饱含怅惘与凄凉之感。

下片前五句是词人悬想友人旅途中的孤寂情状,通过友人的孤寂表达他自己内心的孤寂之感。最后五句则回笔写自己“沉思前事”,流露出词人伤离别的愁绪。

这首词构思新颖别致,词人将咏柳和送别融于一体,使离别的情绪更加缠绵婉转;全词虚实相接,实虚不断转换,情景交融,情思绵密,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文章

  •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兰陵王·柳 周邦彦 柳阴直①,烟里丝丝弄碧②。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

  • 兰陵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

  • 曲调之上,自有目光所及

    不贪求,便不会仰望 不仰望,便不会心酸 关于亲情: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一次瞥到这句倒是从曹德的攀折...

  • 《兰陵王•柳》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 《兰陵王·柳》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 斜阳冉冉春无极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

  •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 行书周邦彦词一首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ya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