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是对立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今晚,长江日报评论员发了一篇《比起“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的评论文章。
这个标题一下子让人想起台湾“前文化部部长”龙应台那篇“比起大国崛起,我更在乎小民尊严”来。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一家党委机关报要在这个时候把友邦日本“风月同天”同“武汉加油”天然对立起来,或许是因为网上一些无聊的调侃触及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但这大概是无伤大雅的。就拿另外两个段子来看,比如:现在要你好好读书是为了让你能写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或者是拿“哇撒,风景好美、好壮观”与“落霞与孤鹜齐飞”来对比,这些都是一个延展版,而并没有真正要去分一个高下。
如文章所言,“风月同天”戳到了“文艺心”,却不免让人觉得堂堂一家大报纸在跟网民较真儿,有一股子文人的酸劲儿,事实却是武汉加油的震撼人心和团结一致并不会因为“风月同天”有丝毫削减。“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表述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诚然是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但的确是一个可以被大众理解,且具有画面感的共情词汇。谁又能否认,山海相隔、感同身受不是一件让人民温暖的事儿呢?我们都有的一个共识是,这样的表述并不会削弱十四亿人民对武汉的加油之心,相反的则是扩大了日本对中国人民遭受的疫情的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是人类命运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作为一家主流媒体,运用自己占有的媒体资源来批评充满善意的表达方式,显然在这个阶段是不合时宜的。用网民的话讲,捧一踩一更没必要。特别是作为被帮助的武汉而言,更应当拿出一种包容甚至感谢的情绪来欢迎“风月同天”,就同欢迎“武汉加油”一样,而不是偏执地认为“风月同天”会削弱“武汉加油”。
文章批驳网络上文化之问也显得与网友无异。可以说,在评论员眼中“风月同天”并不比“武汉加油”“高级”多少,从词汇角度来说,表意一致,的确没有高低之分。但评论员的标题却依旧陷入了要高低判断的窠臼,一边批评别人用文艺来踩“集体口号”,另一边又去批评别人伪文艺,可谓别无二致。
随后,文章再次拿古诗和毛主席的著作来拉对立面,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擅长打狼人杀,总喜欢拿这种方式来拉对立并进行捧一踩一,这真的不是我们国家评论员的风范,倒是像极了某些媒体的风格,这对于党报而言实不应该。关键这文章却被大家所看到,大概也是戳中了他的敏感神经。《论持久战》自然铿锵有力,但谁又能否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不曾鼓舞多少革命志士抛头颅撒热血、前赴后继呢?毫无逻辑的论证更显得笔下无物。
最后,文章用了文艺青年比较熟悉的一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这句话放在党报尤为刺眼,当然文章或许是为了展现他的文学功底,不知道文章用这句话是否考虑到这会让读者造成歧义,当下的武汉正在经历“奥斯维辛”式的灾难,所以用这样的文艺诗句是不合适的。
我想我这个猜测绝对是不成立的。
阿多诺说,奥斯威辛之后再写诗是残忍的。因为奥斯威辛所代表的是纳粹罪恶,是人类不忍回望的痛苦记忆,把文学的眼光聚焦在奥斯维辛叙事上是一种残忍。但似乎与当下的实况风马牛不相及。等未来有一天,我们的作家再重新书写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时,或许会有些残忍,但作家的本能之一就是记录。
当然,我们尊重文章发声的权利,如果它被写在一些无关要紧的纸片上,比如我这样的人写的话就无关紧要,但作为一篇刊载在《长江日报》上的文章,实在令人难以满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