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为什么家人住在一起很重要呢?
接受难以接受的东西是一种“家庭禅”,家庭是锻炼它的道场。
家庭就像“树”一样,总有一天果实会离开大树,然后“砰”的一声掉到地上。但果实在成熟之前都要一直与树待在一起,如果还没成熟就离开,也很让人伤脑筋。
家庭成员之间由一种“不知道为什么,但要在一起”的关系紧密联结着。在这个凡事都需要理由的时代,能共同拥有这种“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我们成了父母跟孩子”的命运般的关系真是非常重要。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没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确实是在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来到这个世界上了。这么想的话,父母对于孩子确实是负有责任的。
现在的夫妻可以想离婚就离婚,但婚姻这件事,既有体现人们主观意志的一面,又有命运安排的一面。从主观意志的层面来看,既然结婚是自己决定的事,那么结束婚姻当然也可以自己决定。但现如今,主观意志这一面占的比重似乎太大了。我觉得不要只重视这一面,也该看看命运的那一面。从命运的层面来看,有“因为是命运的安排,所以不能离婚”这种想法也不足为奇。要是两个人从没体验过“共同命运”的感觉的话,那这种婚姻也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就算断绝了关系也还是亲子,这绝对是命运般的关系了。所以在家庭之中,同时存在着“无论何时都可以离开”与“绝对无法分离”两个方面的矛盾,我称之为“家庭的十字架”。“家庭的十字架”会产生出强大的家庭动力,
研究起来也特别有意思。 家庭中除了夫妻、父母之外,还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虽然谚语说“兄弟长大成路人”,但我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正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初始”。对于家里的老大来说,老二的出生相当于一脚插进原本只属于老大的亲子关系里,这可是件大事;而对于老二来说,本该绝对纯粹的亲子关系里,从一开始就多了个奇怪的家伙。体验“接受这种难以接受的事情”的经历,正是在为成为社会人打基础。
不能只顾着看表面问题而轻易下结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立刻说“是学校的错”“是他那个朋友的错”,而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好像当认为母子关系有问题的时候,不如先审视一下夫妻关系,因为夫妻关系先于母子关系。而且一个孩子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可能其他孩子又出了问题,家庭关系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就算父母用“都是学校的错”来试图逃避自己的责任,孩子也常常会逼着父母直接面对问题。“把你的真本事亮出来!”孩子会用这样的态度逼迫自己的父母出面去找学校,所以我常说“家庭禅”,就是因为孩子提出来的问题就像修禅之人打机锋一样考验对方。
为了孩子的问题来找我咨询的人,通常都会从“我家的孩子真是没救了”这句话开始。我只是一边“嗯、嗯”地应对,一边倾听下去,慢慢地他们就会发生变化。“多亏了这孩子啊!”“多亏孩子不去学校了,我才有了这么多改变!”家长的想法改变了之后,说不定孩子也重新去上学了。危机往往也是机遇啊。 说起孩子,他们既像是父母的一部分,但又与父母有很大不同,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养育孩子,就是养育一个既像自己又不是自己的人。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体验,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但又必须负起责任来。
孩子是“独一无二”“这才是我”的一种存在,没有任何与之相似的其他东西,是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仅有的唯一一人,谁都无法相比。这也巧妙地吻合了荣格心理学中“自己”的概念。所以,与我所认为的“自性实现”最契合的就是养育孩子这件事了。
我的回答和思考: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可期望孩子特别却做着让孩子成为自己翻版的事十之八九,只是人们期望稳定与面对未来的焦虑等综合因素造成了这一状况。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平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主要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孩子后天的耳濡目染,与父母是不是行为正常没有绝对的遗传关系。只有接受孩子的不一样,才能成就孩子的与众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