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狰狞的表情,是妒忌。最酥软的心情,是遭人妒忌。
有些人总时时防着别人超越自己的风头,稍有风吹草动,就当风声鹤唳,即时警戒,毛发竖起全身散发妒意,恨不得将稍具威胁性的新人猛揍一顿。或是强颜为欢,背地施箭,姿态很难看。
我有一友谭君系某机关业务骨干,精研业务,在其分管领域可称一流,每代表本省参加同行业全国性比赛,常斩获头奖,单位领导言必称向谭君学习,成绩不及谭君者辄遭批评。且谭君颇具情怀,时时以单位权威和形象为意,言谈举止,出入随行,有古风君子之美,代表本单位打外交从不辱使命,有好评。然每逢年度考核和竞争提拔上岗,谭君得票常常垫底。领导同事表面上轰轰烈烈,全都与他和谐相处。每到年底奖励总没有他,数次提拔都是那些平素里庸庸之辈胜出,其百思不得其解,痛苦莫名。想来那些嫉谭君贤、妒谭君能的一众人等表情一定狰狞得可爱,足以能瞒天过海。
《三国演义》有诸葛三气周瑜经典段子,大意是说周都督器量狭窄,妒忌诸葛房杜之才,多次图谋加害,都被诸葛预先料到,三次交锋,三次失败,最后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文武冠三国的周都督不看时机,不看实力,鸡蛋碰石头,气绝而死。一代英才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却陨于妒忌。败于手无缚鸡之力的诸葛孔明,真成了千古笑谈。书里剧里,原本羽扇纶巾,谈笑风声的周郎,对付诸葛时的那些手段真令人不齿。
遭人妒忌虽有时痛苦,但似乎此乃身份象征,常令人乐不可支。论起来,被妒忌的感觉,骨头酥软得如半溶巧克力,老半天未能恢复正常状态,有趣至极。
曹操行军主簿杨修,当世奇才,数次在曹丞相面前显摆,领导恼羞成怒,借口扰乱军心将他砍了。后人总结经验时说,杨修恃才傲物,不懂进退,连领导都忌惮,那还有好日子过吗?曹丞相恼怒的样子固然可怖,然而杨修却并不害怕,似乎还挺乐于享受被妒忌的感觉。连当世枭雄都妒忌,正说自己的过人之处,那该是多么令人骄傲一生的事情,就是死在他手下,博得名垂千古,也值了!
妒忌口语化就是吃醋,历史上多用于女人,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房妻之妒甚于索命,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心生一计,令房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这刚烈的房夫人义无反顾,宁愿一死也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她含泪喝完静静待死时,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香醋。从此“妒忌”便被雅称为“吃醋”。试想被吃醋的那位小妾,虽未谋面,也值得骄傲一回,自己的婚姻毕竟为帝王将相、一品夫人所牵扯,偷着乐一回吧。历史不可重现,我想当时唐太宗老李一定笑得前仰后合,瞧这两口子!
前时网曝有一“许三多”,使用所学MBA知识管理若干名媛,据传一众人等不乏善妒者,虽有小小嫌隙却相安无事,许某乐之享之,每日沉浸在无边醋香里,想必连耳骨都是酥软的。
有人诉苦,长嗟短叹半掩自得:“不招人妒是庸才?唉!”
的确,招人妒忌者,多少“有两下子”,不是有本事,就是姿容佳,总之就是“吾不如也”,否则的话谈何妒忌,又有什么值得妒忌的?如果没有人妒忌,大半不是因为他会做人,而是真的没有值得妒忌的,且也不擅长“庸人自扰”。
招人妒忌者,一定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专宠”,出尽风头,享受到了一定的风光旖旎。他的高光时刻令人艳羡,腮帮子打冷颤,想必分泌的消化液都是强酸组分,足以溶解铁钉。
反过来说,实际生活中,也有些人从来不管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因,一概拨归“妒忌”,谁批评谁便是妒忌,以高身价。这种人也不乏遇见。其实世情很简单:不是你的,争也争不来;是你的,让也让不去。
我们当然希望当后者。
坦然面对一切,有人妒忌你,是你的禄分。没人妒忌呢,是福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