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字欲
《优秀的绵羊》:博雅教育和人文经典如何弥补“精英教育”的缺失

《优秀的绵羊》:博雅教育和人文经典如何弥补“精英教育”的缺失

作者: 芸淡风倾 | 来源:发表于2020-04-20 15:39 被阅读0次

    小冒坚持原创的486天 真的希望我能够早十年读到这本书。

    JTBC史上最高收视率的神剧《天空之城》,是一个黑色幽默剧,极端地讲述为了维持阶级世袭引发的焦虑和问题。

    这个名为“天空之城 sky castle”的高端社区的每个家庭,是追求“精英教育”的魔幻现实的缩影:

    为了入学韩国的“清北”——首尔大学,高一开始家庭全员投入:

    想尽各种方式去打听成功进入顶级学府的学生的一切信息——就仿佛自己的孩子只要照着做,只有照着学,才能万无一失。

    毫不犹豫投入天价争抢“课外辅导”名额,有钱也不够,还要接受严苛的反向挑选——

    孩子成绩第一名入学是标配,还必须对自己够狠,有着令人胆寒的胜负心。不到目的不得第一,都活不下去那种才行。

    家长也要经受考验:有工作的不行,不能为孩子奉献一切;全职妈妈也不够,光让孩子接受家庭教育怎么行?作为母亲,能保证全权将孩子的高中三年教育交给老师,绝不干涉吗?

    这种投入和变态力度,有的孩子甘之如饴,有的孩子还保有天性,天真好玩地客串吐槽。有的孩子,就彻底被摧毁,成为行尸走肉,酿成悲剧。

    所以才一集,剧情就神转折了——最开始大家羡慕的人生赢家,老公优秀,儿子成功入学的社区女王自杀了!丈夫也默默辞了职,一家都搬走了。从此销声匿迹。

    她自杀的原因终于呼之欲出——当你想固守阶级世袭的时候,也别忘记了,悲剧也可能会传染世袭下去,埋下无可挽回的恶果。

    剧情看似魔幻夸张,但其实就是现实中也正在发生。

    比如社会新闻里,上海孩子入托入学,家长需要做个介绍自己的神级PPT,全方位考察家庭,孩子配不配得上这种精英教育。

    这样的绝对正确的主流模式,真的没有问题吗?

    在美国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的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早就提出了质疑:

    2008年他辞去工作,因为发自内心感觉到,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并且一直致力于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

    由此引发的思考,全都展示在这本《优秀的绵羊》一书里:

    (一)精英教育下不能否认的缺失和劣势

    这本书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开幕雷击,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最突出的共性问题“数宗罪”:

    1.没有目标,容易迷失自己

    这套系统下更适合有天分的学生,经过流程化培养,他们大都非常聪明,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

    这种教育都是类似的: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孩子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需要操心,甚至思想和价值观出现问题也会选择性视而不见。

    2.习惯顺遂成功,容易产生挫败感,无法坦然接受失败和平庸

    作为天之骄子,过于自信却输不起——人外有人,总有一天你会因为更厉害的学霸,而沦为学渣。一旦成功的地位被打破,就会受不了。

    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轻易用一些外在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无法接受与人不同,与己不同。

    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除了考试,什么都不擅长。

    思维容易陷入定式——非常守规矩,善于执行的一个潜在的弊端,就是缺乏灵活的思维,创造力,和更前沿的洞见。

    3.虽然能力优秀,但缺乏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书里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优秀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

    很多大学生,包括一部分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

    所以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人生追求就是,有个好工作,赚高收入,继续按部就班地享受优秀。

    4.步入社会,无法适应

    成绩一时好,不能用一世。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所言:“我们所学的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何况只是会学习,也不见得就能成功。

    比如他们可能在沟通以及团队合作上存在明显不足,因为偏重考试能力,书中提到,美国只有1/4的学生具备胜任工作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不能够从多角度对待一个复杂的工程。

    综上,很多迷茫的名校生,就像优秀的绵羊,只有执行,随波逐流,没有想法。

    (二)我们接受教育,究竟需要掌握什么?

    《优秀的绵羊》一书,不是要一味批判精英教育,而是引发大家的思考:我们如何去改善这些不可取之处造成的问题?

    1.博雅教育——又专又博

    博雅教育定义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简单来讲,博雅教育追求学识的目的是学识本身,所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而不是去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

    引用哈佛大学英国文学系教授路易斯·门纳德的语言:“博雅教育并不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而服务。”

    这不在于知识本身的传授,而是一种理念。

    比如面对接受到的信息,我们有能力有意识判断它的真实性;我们要思考信息背后的其他问题;

    不论是学习生物化学、政治学还是文学,我们要了解各自的假设框架,并清楚如何进行进一步分析。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论证。

    学生在学习中,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的过程: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论点、最后义正词严地表达结论。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必将是艰难的、缓慢的,而大学4年仅仅是个开端。

    所以,现在的教育已经慢慢由过去的非常干脆一刀切的分科,分专业转向培养综合全面的人。

    最理想的方式,其实就是博雅教育的体现——

    在培养“专才”的基础上,兼顾朝着”博学“的方向靠拢,最终虽然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做到”全才“;但大部分人具备比较完备的基础知识体系,不会出现极端的知识断层。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年轻的时候,完成数理基础学科的课程后,就曾经在父辈的教导下,停下对数理方面的专业学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是人文类。而他的父亲,是留美的数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没有急于望子成龙,而且那么早就有博雅教育的意识。

    这段看似虚度的时光,加上从小家教熏陶,杨振宁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根基。

    “万物之灵者也,顾合于画,造乎理者,能画物之妙。昧于理者,则失物之真”。

    科学虽然是抽象的、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感性的,但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其根本在于追求“理”。事事求理,靠的是深度思考,归纳和演绎。

    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不也是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求世界的本质规律吗?

    2.人文素养——清晰的自我定位

    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Gould)认为,艺术、科学和人文“三足鼎立”,各自拥有自己的使命。

    没有人在招聘时,会在乎求职者是否精通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或读过康德的著作。但是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巨人,精读他们的艺术、文学以及哲学作品,在感受这些”无用之美“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最难的问题——与其无所不知,不如无所不思。

    一家澳大利亚咨询公司创始人托尼·格斯比·史密斯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一篇名为《想要创新:雇用人文专业学生》的文章,他坦言:“学习莎士比亚诗歌或者塞尚绘画的学生具有更强大的思维,往往更容易以新颖的角度解决一些传统方法无法处理的问题。”

    当我们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越了解,越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复杂微妙的事物,如酵酶的结构、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现代经济的运作等等。我们的认知一定是有限的,而且一直要接受变化。

    你不仅仅学会思考,而且要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通过诸多角度的比较,你的头脑才会变得更加敏锐,更加灵活;你也因此变得更加善于质疑,思想更加严谨。最重要的是,你学会了自我引导。

    我们学习,不仅仅为了让自己争取比他人更优越的位置,而是和自己的较量。因为自我定位清晰,才不会轻易迷失自我,或者灰心丧气。

    批判性思考能力,面对新事物的快速适应和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比学历成绩有用。

    3.生而为人,如何快乐有意义地生活,做个有道德的聪明人?

    孩子不是KPI,学校和家长只要一厢情愿地各种努力,就一定会如你所愿,兴高采烈地接受这一切,他是独立的人。

    有人天生擅长学习,自带仙气的学霸;所以就有人不适合学习,成绩平平无奇,这样的孩子就不可取了吗?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的,我之前很喜欢的原腾讯副总裁,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老师的新书《态度》里,提到了大女儿很优秀,麻省理工学霸;小女儿成绩不是很出色,他还怕小女儿因为家人的优秀而有心理负担,所以写下了这段期盼:

    做一个好孩子,即使读不了名校,做不了伟大的人也没关系。

    自己有教养,对他人友善,对世界有爱心,诚实守信用,勤勉自律谦虚,友善随和包容,正直公正。拥有与时俱进的动力和愿望,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尽量多做对社会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事。

    能力确实能让火车往前跑,可问题是,它无法给火车找到方向。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拥有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我们需要聪明的精英大脑,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这些超强大脑,有同理心,有道德感,不会轻易对”远处的哭声“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有远见,有责任心,富有人性。

    这对掌握话语权,决策权和高精尖技术的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少数人来说,太重要了。

    (三)名校教育真正难能可贵之处在哪里?

    《态度》一书里,吴军就对自己的孩子提到了,虽然美国的名校里,也不乏有精英学生的眼光只限于优渥的生活,但更多人都在思考,如何去改变世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就越应该有自觉,对世界尽可能地施加正向影响力。

    所以不能矫枉过正,否认名校的精英教育很强大的优势。名校的优势,就是更宽广的平台,更有潜力的可能性,以及提高的洞见insight。

    1.多元性和个性化

    学生群体所带来的真正的多元化家庭社会背景,实乃一种隐性的、高价值的教育资源。要坚信,一群同年龄阶层里,最聪明的大脑能碰撞出来的火花,一定很厉害。

    2.与时俱进的能力

    以上教育的通病,要想纠正起来,名校一定是觉悟快,行动力强,资源和能力表现相对更好的。

    3.优秀的同龄人带来的良好氛围

    环境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名校的大氛围,还是更加自律和上进。容易接受到正向影响:

    比如他们大多数都具备成长性思维方式,则会好好分析失败原因,动用全部能力来克服和完成。不是说他们不会感觉到压力和痛苦,而是面对挫折,选择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全力以赴地坚持去改变。他们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是一记警钟。

    (四)作为一个毕业多年,不优秀的绵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像我自己已经毕业多年,就是流水程序上,并不出众的绵羊。

    即使不是身居要位的精英,同样感受的到:博雅教育,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对普通人的生活,一样重要。我们也许没有赶上革新,但一样有机会进行自我构建:

    1.走出舒适区的持续广泛阅读。

    我们构建自己,最简单易得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阅读,向前人借鉴智慧。人文艺术包含了历史、哲学、宗教学、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记载了前辈对人性最深刻的认识。我们在享用他们硕果的时候,针对的并不是某个固定领域或某种职业,而是人性,其范围之广能容下整个宇宙,其中不乏爱情、死亡、家庭、道德观、时间、真理、神明等一切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2.保持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人类在这世界上所成就的最伟大事业,是以最朴素简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见。在上百人的大会谈天说地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会思考;在上千个会思考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能洞察。洞察把诗歌、预言、宗教结合为一体。

    3.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牛顿那个时期,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先专于自然科学,有所建树,再开始开拓哲学,最后是神学。不断思考宇宙终极问题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自我提升,和对世界的探索,都是永无止尽。

    这本《优秀的绵羊》就在告诉我们,博雅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我们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博雅教育所关注的是公民权益、他人利益以及构建一个健康的、有创造力的、自由的自己。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态度,最重要在于“心广”

    《终身成长》:高考十年后,才想明白的道理

    《天空之城》

    第一次剧评戳这里~~~《为了阶级世袭的教育焦虑》 

    第二次合集点评~~~《整理出最近值得追更的新剧》

    第三次观剧的深刻体会~~~~《永远不要轻易考验人性,刺探底线》

    第四次讨论一下剧中各位家长身上看到的我们自己《每个角色都有放大的我们自己》

    第五次讨论一下剧中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我们自己

    《天空之城》大结局:人,最擅长后悔和遗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优秀的绵羊》:博雅教育和人文经典如何弥补“精英教育”的缺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ed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