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互联网

作者: 继续海阔天空 | 来源:发表于2017-03-08 15:44 被阅读126次

    我最早知道互联网,大概是04年左右,当时看央视的新闻介绍了人们利用淘宝网进行购物,到了05年,又是从央视新闻那里得知了有一种事物叫做博客(Blog),人们可以在那上面自由地表达观点,就像是写日记一样。这些是我对互联网的最早印象。

    我第一次使用互联网,也大概是在05年左右,那个时候,身边很多同学家里已经有了电脑,或者已经开始去网吧玩网游了,我并不属于他们之中,我是在学校的机房里第一次上网,印象之中,当时很多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QQ,来到机房之后,最先做的一件事是登录他们各自的QQ,而我并没有QQ,当时曾经想要在机房里注册一个号码,然而那个时候腾讯方面对激增的用户采取了限制措施,大概有点像现在的买车摇号政策,我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注册成功,于是便放弃了,成为了一个腾讯黑,从那以后,直到10年左右,我实际上才拥有自己的第一个QQ号,这时候已经是高二了。

    我前面写了这么多,大概也只是想证明,自己还算是一个网龄比较长的用户,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十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见证」是从用户的角度而言的。我也想谈谈我的一些理解。

    互联网的用户是不对称的

    我最早接触互联网的时候,我身边几乎所有的人,上网只做两件事情---聊QQ和打游戏。这个情况,我以前在《有一天,我会连上网的勇气都没有?》 这样一篇很矫情的文字里面也提到过。其实,后来虽然已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其实也没有改变多少,当初上网聊 QQ和打游戏的那群人,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聊微信,打王者荣耀,刷电视剧,并没有差太多。就如同说文革的时候,跳忠字舞的那群人,现如今也都活跃在各大广场上,跳着广场舞。很多东西,其实已经注入到灵魂之中了,只是我们未曾察觉罢了。当然,我也并不是说利用万能的互联网只进行社交活动,娱乐活动有什么不对,事实上,如果我们看国内外这几家数的上名字的互联网巨头们的盈利模式,其实很多都是在人们的社交、娱乐上做文章,腾讯发家靠的是社交,腾讯挣钱靠的是游戏。 所以,才会有了所谓的「互联网经济--得屌丝者得天下」,然而说起来,很多人总是以为自己不是「屌丝」,于是就也想从行为上摆脱「屌丝」,于是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尝试,然而毕竟还是屌丝啊。

    互联网用户是高度不对称的,网络上大量流行语实际上是由屌丝,人民群众产生的,很多时候,当网络流行大潮席卷过来的时候,是从普通大众到精英阶层的席卷。然而,想想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又会发现,也的确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就是自普通大众向精英阶层传播,典型的例子是《诗经》,里面不就有很多就类似于现在的民歌吗?只不过历史演变之后,能够再看《诗经》的人,从普通大众变成了需要一定知识储备的人了。

    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也并没有多少区别,真实的社会的层级结构如何,互联网的层级结构就如何。真实的社会上,人们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互联网之上,即便是开放的,很多人也已经习惯性地处在他们自己的层级之上了。互联网也不过是真实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他来看这个社会啊。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少说运行了几万年了,文明社会也总有几千年了,没有互联网之前,人类也还活得好好的,互联网是辅助产品,是增强剂,而非必需品,然而现如今似乎又并不是这样,我仍然记得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有个国家哀悼日,那天全国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网络从运营商那里就停掉了,那一天,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别无他事,只好对着单调的央视新闻发呆。试想,如果过两年,再出现一场类似的活动,很多人一定更加受不了了,毕竟相比之下,十年之后网络真的已经无处不在了。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他现在似乎已经成为必须了。尽管如此,互联网有它能够改变的,它作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确实有他的好处。我想到了近几年的O2O(从线上到线下),由于互联网是真实世界的镜子,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其实也并没有多么神秘,但O2O显然有他的好处,让资源更合理地分配,让信息更加透明,让交流更加方便,这些都是线上的优势,然而来到线下,就又有面对线下的最常见的问题,很容易想到的例子是共享单车,有人认为这是新兴共享经济,其实还是O2O啊。共享经济本身听起来很美好,一旦落地,你就要面对人性,就要克制住人性中的某些对你不利的点,只要走在大城市的路上,看到很多的共享单车胡乱地停在路边并不稀奇,共享单车被锁上一把自家的锁,从共享变成私有,也并不稀奇了,前两天看到段话,大致意思是说,可以把共享单车的损坏率去作为评选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标,想想也是很讽刺的了。互联网很难去改变人性,只能去试着利用人性,在这点上,我佩服马云。

    马云曾经说他不懂计算机,不懂互联网,但懂得用什么样的人就够了。在我看来,马云的淘宝很牛的一点在于能够利用人性,疏导人性,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网购时的情景,彼时我正在上高二,对网购很是好奇,如同多年以后我对海淘很是好奇一样,我当时就是个普通的用户,想着一系列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质量出了问题怎么办?如果我打过去款,对方不发货怎么办?索性的是,淘宝早就把这些问题都给你安排妥当了。我后来才知道「支付宝」,才知道淘宝的「信用评价体系」,这些其实都是在利用人性,都是在制约人性,一个好的互联网公司,怎么能不懂的利用人性,制约人性呢?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然后就又看到很多店铺卖家在淘宝上刷信誉,催生一个新的行业淘宝刷好评行业,这也是后话了。

    这些年,经常有人提到互联网思维,其实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无论怎样天花乱坠,最终着陆点还是人性和欲望。人们喜欢走捷径,于是各种公众号文章的标题都是「一分钟教你xxx」,人们喜欢美色,于是有了直播经济的繁荣,其实都逃不出这个圈啊。互联网做的好的人,人性观察地一定也很棒。互联网思维,要说对我来说有什么震惊的(嗯,我是在讽刺UC),其实还是它先占领市场,再高度发展的思维。这在我看来,在传统行业实际上很难遇到,传统行业很难有耐心,允许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在互联网行业,游戏却并不是这么玩的,最典型的当然是美国亚马逊了,比索斯可以十几年都亏损,只要我其他关键数字,比如总交易金额好看就OK了,就能够向投资人交代。同样的,京东玩的不也是同样的把戏?这其实是在早期我了解互联网的时候,所不曾预料到的。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啊。前两天,听一个播客节目,也听到节目中请来的一个创业者提到了一个说法:互联网创业就像是玩德州扑克,我需要一直等待,总归有我赢的那一天。我赢了一把,就能够在这个牌桌上接着玩好久,再伺机等一把大的。以前,也看过一些名人传记之类,觉得他那个说法与我在书里面看到的也很一致,小小的创业者将公司作价卖掉挣得第一桶金,然后呢,自己就成为了投资人,实现了身份上的转变。而即便不成为投资人,继续创业,平台也已经更高了,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要数特斯拉总裁Elon.mask 了。互联网的这些玩法,是我在很多传统行业很少见到的。

    互联网+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互联网+这个概念开始流行起来的,我本人很喜欢这个概念,虽然它已经有烂大街的倾向了:因为我已经看到很多在传统行业的朋友在他们的朋友圈里面分享与互联网+有关的公众号文章了。我之所以喜欢互联网+,也的确是因为觉得互联网正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如果说十年以前,互联网还是虚拟的,我们最多只能在互联网上看看新闻,沟通消息,现如今,网络已经能够连接虚拟和现实了。好像也是以前看过的一篇公众号文章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真正能够做好互联网+的人,不是懂互联网的人,而是懂点互联网的传统行业人才。传统行业,有很多陈旧的思想,如果能够被互联网的革命浪潮吹一吹,也是很好的。这又让我想起来前些天在帝都租房子的事情,帝都是有名的黑中介猖獗的房租租赁市场,我使用了一家互联网租房服务,以前让我们头疼的是房价的不透明,现在有了互联网,我能够自己评估出来这个房子的大致价位,也就心里有了底。在我看来,如果说互联网能够给传统行业做点什么的话,就是针对传统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一些列解决方案。拿我以前工作过的一家单位来说,它曾经是与医院合作,就是要解决居民挂号难的问题,做出了一套预约挂号的系统。在这业务方面,显然医院的人要比做互联网的人更加有经验,他们缺少的是技术啊。

    我仍然觉得互联网知识辅助,应该在后面。可能「X+互联网」的提法更加准确,毕竟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有一个比喻,就像是技术选型一样,有些人在技术选型的时候,总是愿意原则那些最新最时尚的技术,而不是那些最合适的技术。放到这里,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总是惯性地去套互联网该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就看到很多传统行业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也会提出来要整合社交,整合微信支付balabala,可能他们并不需要,只是想要抄一抄。

    互联网人

    互联网人,无疑是辛苦的,无疑是要承受一些压力的。如果你读过互联网的发展史,你一定会为它短短几十年里所产生的发展而折服。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件事的另外一面看一下,也会看到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无数人,无数小的创业公司倒在了发展之路上,甚至可能连尸体都不曾留下。哦不,其实又岂止是创业公司呢,在互联网高速的发展之中,雅虎这个曾经的巨头如今不也已经更名易姓了吗!大公司尚且如此,小公司,小的个体更是难说了。作为做互联网的技术人,就要不断地学习,十几年前.net是一门很火的技术,如今却很少有人再用了。不学习行吗?公司也得有发展眼光,十几年来的互联网,从门户网站吃香的喝辣的,到社交网络,游戏,到O2O到共享经济,到视频直播,到VR体验,一浪高过一浪,怎么保证自己公司做的产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呢?现在又想到了马云,他不是说想要阿里巴巴存活101年吗?看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吧,90年代已经可以被现如今的很多人成为互联网的史前年代了。那么101年的发展,又会是如何,这家公司还能否存在,其实不确定性还真的是很高呢!

    我现在只是一个个人,而考虑我自己的话,坦白讲,上面关于互联网人的分析,在大学毕业以前我是没有认真想过的。那个时候,我学了一个传统行业的专业,心里面想的也都是互联网行业的种种好处:工资待遇福利好,能够与时俱进,做的东西能够让很多人使用,互联网开放包容,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这些都是我那个时候想要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真实想法,我当时也的确只看到了这件事的一面,并没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高的薪资待遇可能是有泡沫,但同时也意味着你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需要加班,需要承受压力,我前些天到一些包括滴滴、美团的公司去面试,技术面的时候,总是能够在交谈之中,看到面试官头上的白发,我猜想大概也是累的吧。最近一则华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新闻,也让我思考很久,相比于传统行业的论资排辈,没有了论资排辈的互联网行业,也让自身有了更多的危机,能够做的,只能够是让自己足够牛,牛到你舍不得辞退我。总体而言,我自己还是很喜欢这个行业的,我自己曾经在传统制造业实习过,也在深圳见识过那些流水线工人们的生活,我觉得一定要选择的话,相比之下,互联网行业,更加适合我。但是我也必须强调,每个个体都有他的特点,并不能一概而论,想起来以前知乎上盛传的一个观点,上大学,要么学金融,要么学计算机。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尊重个体。我很看不惯那些一概而论的观点,这要特别说一个平台,也就是简书,他的有趣之处是,在这个平台上,教别人写作,健身,实现财富自由的文章,可能跟其他文章总数差不多了。这也让我想起来那个著名的去旧金山淘金的故事,真正获得财富的反倒是淘金路上卖器械的商人,只能呵呵了。在我看来,这其实多少有点像是传销,你发展的下线越多,自己就挣到的越多。当然,简书并不是个例,贩卖成功学的还有李笑来等人,在我看来,这并不可取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并不可取。

    粉丝经济

    最近几年,粉丝经济甚嚣尘上,以至于看个国产电影,要是没有几个小鲜肉都觉得怪怪的,网红们也是铺天遍地,快赶上朝阳区的仁波切了。我以前也曾经幻想能够成为一个网红,当初10那年最早玩微博的时候,听说过一个说法,如果你的粉丝数量达到1000个,那么带着这1000个粉丝,你的粉丝将呈现几何式增长,我后来听了这个话,等了好多年,终于到了1000粉丝,却发现互动寥寥,很是无趣啊。于是想开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网红的,这也算是个领悟了。我后来有了一定醒悟,索性就连微博也不玩了,的确省下来大把的时间,也的确少看了很多乌烟瘴气,不过我仍然要说,从当年的微博控到后来的戒掉微博,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现在看到那些还在上大学的朋友们发朋友圈消息,晒他们在微博上的所见所闻,心里默默说到too yound,too native。对我而言,是这样的,我觉得他们太年轻,不能看清楚那些所谓的网红,明星不过是为了拿到你手里的人民币。不过,我也明白,这就是青春啊。

    后记

    写这个文字,如果说有什么用的话,那大概也就是满足了我自己的表达欲吧。在过去的好几年的时间里,出于好奇心,看过很多科技博客,看过很多互联网名人传记,乔布斯,盖茨,马斯克,马云,刘强东等人的故事也能够如数家珍,心向往之,也看过类似《从0到1》这样的书籍,对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如果以前都是吸收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算作是表达,是吐纳,是总结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互联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fb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