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一所公立小学的邀请,今天下午我去给一百多位低年级的家长做了一场家庭教育的讲座。结束后,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儿子特别不自信,时常喜欢否定自己,家长给予他鼓励似乎也没有什么效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自卑的问题。
在我这些年的执教过程中,见过不少不自信的孩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孩子,是一个四年级的小男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够好,但是小孩长得英朗俊秀,脑袋瓜特别聪明,创造力也很强,总体来说,身上的优点真的可圈可点。然而,每当我们老师去表扬和鼓励他在某一个方面的表现时,他却常常说:“怎么可能,我不会有那么好的……”诸如此类的话,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一个人的成长最怕的就是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我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对自己有这么强烈的否定感,于是有一次我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在诊疗过程中,他回溯起自己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向大家表现自己的场景,可当时他得到的却是大家的哈哈大笑,那一次的经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伤痕。另外,这个孩子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他的教育方式,总是以批评指责为主,孩子的记忆中,他几乎很少听到爷爷奶奶夸他,反而一旦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时,这种反对他的声音就特别强烈。这样的成长环境,加上曾经经历过的“嘲笑”,成了他自卑的主要原因。他不断地否定自己、拒绝老师,渐渐地失去了自信。
弗洛伊德分析过:童年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忘,甚至消失于意识层中,却会在潜意识中被保留下来,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因此,童年时期产生的自卑感通常会伴随人的一生。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我从小和舅舅家的弟弟妹妹一起长大,白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形影不离。弟弟妹妹的学习成绩比我好,因此,小时候的我经常被大人们拿来和弟弟妹妹们做比较,大人们都觉得他们学习很好,是乖孩子,可我的成绩却很糟糕,所以,弟弟妹妹得到的表扬就很多。因此,很小的时候,我的内心里就感受到一阵阵的压抑。而我的爸爸妈妈呢,当着别人的面从来不会夸我,当别的叔叔阿姨表扬我的时候,他们总会说:“哪有你们讲得那么好,你们是没有看到她在家里的样子……”虽然现在我能理解,他们的这种做法叫做谦虚,但是在当时,我只能感受到,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好,甚至还很差。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我,自卑感一直伴随我到成年工作以后,仍然不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够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直到我学习心理学后,开始摆脱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想要重新塑造自己时,这种自卑感才渐渐远离我。
所以说,童年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可以这样说,孩子自卑的根源绝大多数是来自于父母的态度。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回到家中,父母不仅没有给予必要的安慰和鼓励,甚至还对此不屑一顾,那么孩子的自卑情绪就有可能越来越严重。因为,如果连父母都不认可孩子,那么孩子对自己认同的力量又能从何而来呢?
自卑情绪的产生,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某个事件、某种歧视或者某种打击造成的。一个孩子如果常常因为得不到家长的肯定与表扬,尤其还经常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那么他自然会觉得自己比不上其他人,在心里形成低人一等的观念,这正是孩子产生自卑感的根源。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信任、接纳和爱的环境。接纳原本就不是完美的孩子,肯定他身上看似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其实也是他的光芒,同时坚决杜绝打击和贬低孩子自尊心的一切行为表现。唯有当我们给予孩子信任与赏识,他们才能给自己创造一个健康阳光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