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
小说创作课笔记

小说创作课笔记

作者: 骁勇特善战 | 来源:发表于2019-09-16 07:07 被阅读0次

    短篇小说的照应和贯穿

    文/骁勇特善战

    短篇小说的照应和贯穿。“结构”二字含有编织之意一一哈米尔顿。既然是编织就应有横,有纵,有经,有伟。今天我们谈文章的纵线、经浅,也就是照应和贯穿。

    A,伏笔和照应。伏笔就是埋伏,也就是对新将出现的人物,事件先做的交待和介绍。金圣叹说过,每欲启一篇大文字,必先予前露点消息,使文情渐渐的隐隆而起,犹如山川出月。毛宗岗说,凡文章奇着,文前必有先声,文后必有余势。露一点消息就是状笔,而照应就是对前面伏笔的呼应。所以说二者是不可分隔的。前面有伏笔,后面没有照应。文章也就没有着落,可谓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果后面有应,前面没有伏,令人莫测。可谓二个黄鹂鸣翠柳。契诃夫说过,如果第一幕墙辟上挂着一把腰刀,最后一幕这把刀就得出鞘。

    埋伏和照应处理得当,可以显示出事件的合理性,情节的连续性,布局的严密性。而且能引起读者的回味和联想,从而深化人物性格,有力地表现主题。照应分为3种。1,因果照应。因果照应实际上是情节的动因,是一种事先的说明,这样就不会造成疑惑感。2,首尾照应。鲁迅“祝福“过年的气氛前后照应。它都是对文章开头部分的一次强化,一次反复,从而给我们产生一种重叠,强调的艺术效果,保持了结构的严谨性。3,贯穿照应。在缝合情节的过程中意义很大。

    B,线索和贯穿。关于结构中的线索问题。从一般原则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以事为线,以意(主题)为线,以时间为线,以方位为线。

    1,以人为线。以人的性格为准绳,为经线。以他的不同经历,遭遇为层次,为伟线、。来构成情节。

    2,以事为线。就是以某种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束为准绳,以围绕着这件事的人物的种种反应和表现为层次,为伟线。

    3,以情为线、。以情绪,感情为线,大部分作品存在于心理结构为主的小说中。往往以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情绪作为经线,以其意识的闪回的不同内容和情境为伟线来构成情节。它的情节多半是非理性的。现代派小说非故事化,非理性化,非英雄化。我们讲的是传统小说,现代派称之为“巴尔扎克小说“

    4,散文中还可以以意为线。就是以文章的主题为经线,以最精粹的说明主题为伟线。以时间线以最说明主题的事件为层次。

    5,以事件为线的作品,就含有时间因素。但我们这理说的时间为线,主要是指一些时间因素,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记叙文。

    6,以方位为线。它是以方位的转换和作者观察点的转换顺序做为准绳,做为经线。以每一个方位上具体情况的介绍为层次,为伟线来构成作品。(游记,访问记)

    上面介绍了线索,在写作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为了使作品集中,紧凑,完整,常常还需要设计一条结构的缝合线,贯穿线。要有意识地突出这条线的地位,强化这条线的磁力。以此用这条线穿连行动,贯穿情节扭带。贯通前后承接全篇的契机。复斯特把这种贯穿叫做节奏。他认为这种节奏可以解释为重现加上变化,也可以说主旋律的再现和重复。

    怎么突出贯穿线呢?

    第一,可以有意识地强调一个典型性的物件或者标记,把它做为贯穿线,使作品的每个环节附丽于上。范文,《百合花》中的被子。

    第二,可以有意识地强调一个典型性的场景和镜头。范文,《背影》站台。

    第三,有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强调一个典型性的行动和细节。电影《绝唱》脚步声。

    第四,可以有意识地强调典型性的歌曲,诗词,格言,警句。以此做为贯穿线把作品情节附丽于上。电影《彩云归》歌。

    以上几种文章的贯穿线也就是贯穿照应。古人称这种贯穿线叫“连索伏笔“,金圣叹,蔡元枚叫“草蛇灰线”。金圣叹说,“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佃寻其中必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你有了这个连锁伏笔,文章才能脉络分明,浑然一体。”复斯特说,“贯穿有如回音或记忆式地一再出现在书中,具有一种把小说缝合在一起,以及建立美感和勾起读者记忆的力量,这就是贯穿的作用。”

    贯穿照应在写作中,由于作者艺术需要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可以产生迥异的效果。

    主要有二种。1,渐高式效果或效应。这类的贯穿线前面埋伏之笔,往往是最后最有力的那一笔的准备和铺垫。而最后一笔则是前面一系列铺垫的顶点。例,曹愚《王昭君》歌《长相知》。2,转折式效应。这类贯穿前面埋伏之笔,往往是最后的那一笔的对比和反衬。而最后一笔则是前面一系列反衬的转折。有人把转折效应叫做讽刺照应。例,孔尚任《桃花扇》书扇一一守扇一一撕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创作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hx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