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群里,群友小瑜发了这么一句话“我们老师经常说,学理科的能把文科学得很好,但文科生就很少能把理科学好。
“反对,同时反对给学生下标签的教师群体。”若怡掷地有声的反对,难得的人间清醒。
小瑜陈述的是事实,若怡反对的是教师群体“科普”事实的行为。因为,如此“科普”会扼杀很多可能性,甚至会改变一些学生的人生。
教师,教书育人,不仅仅只是教人知识;育人,更多的应该是积极引人向上,引人向善。
也许有人会说,老师说的是事实,当下的情况确实如此呀,但,是事实就应该如实陈述吗?
《人世间》中,周秉坤是周家老幺。成年以后的秉坤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他认为父亲看不起自己。他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哥哥姐姐差,但多年努力却未曾换来父亲的肯定。为此,父子俩六年没有任何沟通。
直到有一天,父亲退休了,回到家后他们不得不直面对方。父亲提及秉坤为何六年不写一个字给他,秉坤心里的疙瘩未解,言辞之间便发生了冲突。
秉坤朝父亲吼道“我知道自己比秉义和周蓉差,但作为父亲你不应该看轻我”。
周父道:“事实是,你确实比他们差”
“比他们差就应该被忽视吗?”秉坤的发问令父亲一震。
但父亲权威令他再次出口伤害秉坤“我说的是事实,这也有错吗!”
这时,秉坤说了一句非常触动我的话“是事实就一定要说出来吗?”
是的,是事实就一定要说出来吗?
纪录片《丁真的自然笔记》里,丁真问法学才子李浩源:“你读过很多书,去学校很多年了吧?”
李浩源告知对方自己读了17年书。
丁真听后神情落寞,感叹(自卑地)道:“哇!17年,我没读过书。”
李浩源没有立马接丁真的话头,,而是找了一个可以肯定(鼓励)丁真能力的点去表达:“你在森林里长了这么长时间,你也和我一样,你也是读了很多森林的书。”
李浩源陈述的是事实,但他的陈述却在丁真的心里铺上了一道光。
看清一个人,没必要揭穿;看清一件事,没必要说破;心里明白,嘴上却尽可能传递出善意,小小的善意,影响的可能就是对方的一生。
我们没有权力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保持客观,同时也可以抬高善意的“枪口”一厘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