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荀攸与郭嘉

荀攸与郭嘉

作者: 佘克宁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20:44 被阅读0次

    军师

    荀彧与荀攸,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两大谋臣,曹操说:“文若(荀彧)居首,公达(荀攸)次之。”

    荀攸与荀彧的不同体现在:荀彧的传记,记载于《后汉书》与《魏书》,而荀攸的传记,只出现在《魏书》。荀彧既是魏臣,也是汉臣。而荀攸被定义为魏臣。

    两汉到魏晋的长期格局,是门阀不断挤压大一统帝国的路径,但汉魏的短期格局,是门阀与大一统帝国相互挤压,差不多要同归于尽的路径。

    荀彧被定义为汉臣,就是荀彧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无法接受门阀与大一统帝国同归于尽的事实,希望匡扶垂死的大一统帝国(东汉王朝),同时挽救门阀。

    荀攸被定义为魏臣,就是荀攸相对务实,能够接受门阀与大一统已经同归于尽的事实。荀攸并不执着于挽救垂死的大一统帝国(东汉王朝),对于荀攸而言,辅佐建立新生的大一统帝国(曹魏)后,门阀可以通过和平演变,把新生的大一统帝国(曹魏),改造为令门阀满意的大一统。

    荀攸与郭嘉,为魏武谋划,算无遗策,可谓“良(张良)、平(陈平)之才”。荀攸郭嘉是一流的谋士,但荀、郭谋划的成功,更应归功于魏武超凡的判断与决策能力。

    郭嘉建议曹操,须千里行军,深入蛮夷,一举剿灭袁尚,而无需顾虑南方荆州的刘表。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冒险跋涉千里,一战击溃袁尚。

    曹操善于听取谋士的意见,没有蒙蔽视听,不会固执己见。而诸葛亮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评价是:“法正在,定能阻止主公”。可见,刘备并不接受诸葛亮的正确意见。

    荀攸没有流传后世的“十二策”,可惜唯一的知情人钟繇,没有系统进行整理。(《荀攸传》: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荀攸没有留下记录的十二奇策,“唯繇知之”。高度机密的奇策,或许是秦国李斯的“暗杀式”手段,或许是西汉陈平的“策反式”阴谋……,后人无法知晓,但足以证明曹魏存在不为人知的情报系统与间谍体系。

    荀攸与郭嘉的区别在于:不管是东汉的“举孝廉”还是曹魏的“唯才是举”,荀攸均能脱颖而出。但郭嘉则不同,郭嘉唯有在曹魏“唯才是举”的三国式乱世,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董卓乱政时,荀攸已年近35岁,而郭嘉才20出头。

    荀攸的人生,前半部是东汉末的清流人士,后半部是曹魏法家式的阴谋家与政务人才。郭嘉一直是陈平式阴谋家。

    荀攸的人生,是东汉清流(举孝廉)、阴谋家(军师)、行政人才(尚书令)的路径。荀攸完美人生的不足,或许是年轻时东汉清流的汉室情结,中年后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所谓“助纣为虐”与“荡平乱世”,其实界限并不清晰。

    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惋惜郭嘉没能参与赤壁之战。“如郭奉孝尚在”,其实也无法改变赤壁的结果与格局。但如果郭嘉能随军参加东川之战,或许能改变曹操与刘备之间汉中争夺战的结果。

    荀攸的战术,没有脱离荀彧制定之框架。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于万分危急的关头,写信询问荀彧该怎么办,荀彧在其著名回信里说:“此用奇之时,机不可失。”(吕思勉指出:后人大量杜撰三国谋臣的言论,但荀彧此回信,应该是真实的。)

    荀攸在前线的战术谋划,就是当曹操提出要冒险夜袭袁绍在乌巢的粮仓时,据史料记载:只有荀攸与贾诩表态支持曹操的冒险行动。

    曹操处于几乎必败的困局,出乎意料的是:谋士们大部分还不支持曹操作孤注一掷的冒险尝试,难道曹军还有获胜的凭借与理由?

    合理的解释,就是曹操此刻军中弥漫悲观情绪,谋士群体也不认为有何良方可以扭转战局(实力差距的问题),冒险出击也是徒劳。

    但从战后曹操发现军中不少人写给袁绍的信件的事实分析,真实的场景是:谋士们已经打算投敌,无心出谋献策,更关注自己的后路。

    荀攸不可能提出违背荀彧回信意图的战术建议,荀攸的战术判断力,集中体现在对乌巢夜袭的准确预判。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
    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据《郭嘉传》记载:曹操与袁绍大战,传闻孙策可能借机袭击曹操。众人恐惧,但郭嘉认为:“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诛杀的都是当地的英雄豪杰,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如果遇到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在一个平常的人手中。”后来,孙策果然被刺客偷袭而亡。

    郭嘉固然料事如神,但郭嘉大胆提出孙策会遭遇刺客偷袭的预言,出现此段记载,也许是后世史官为抬高郭嘉,故意编造郭嘉料事如神,而做出此番预言。

    即便郭嘉确实这么说,也无法证明郭嘉料事如神。郭嘉敢于如此大胆预测孙策的结局,只能说明郭嘉有收集各路诸侯最新情报的线索与途径,而郭嘉的线索来源与获取途径,应该是由郭嘉私人所掌握。

    郭嘉预测孙策的结局,也许是郭嘉已经知道,孙策已经被人刺杀。但郭嘉的私人情报网,又怎能在曹操集团内公诸于众?

    因此,郭嘉精准得不可思议的预言,如果不是史官编造,则只能说明,郭嘉自己拥有情报网,能收集外部信息,而非料事如神。

    郭嘉建议曹操远征逃亡到北方蛮夷的袁尚,郭嘉认为:袁绍对北方蛮夷有恩,而袁尚兄弟还在。现在四州的百姓,只因我们的威势而归附,德政恩惠并未施加。如果我们舍弃进攻袁尚,转而南征刘表,袁尚就会凭借蛮夷的资助南下,胡人一有动作,当地的汉人也会响应,坚定胡人侵吞中原的计划。

    郭嘉的建议,泄露曹操集团统治的真相:“百姓(门第世家与普通百姓)归附,是因为我们的威势(武力与法家手段),德政恩惠并未施加(对门第世家而言)”

    正如东吴士人评价曹魏:民畏其威,不服其德。
    郭嘉是在曹操集团内部高阶层会议上,发表上述观点。曹操集团对民众发布有关法律与教化的文字宣贯,应该不会也不敢公开承认与出现“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的表述。

    郭嘉发表上述观点,是在曹操基本消灭袁绍,军旗即将直指荆州,之后是与东吴展开赤壁之战的时间节点。由此可见,赤壁战前的曹操集团,事实上在其有效统治区域内,局势动荡不安,民众未形成惯性效忠心理。

    荀攸与郭嘉,是曹操认可的、辅佐曹氏家族的理想人选。
    荀攸不同于荀彧,荀彧虽然是几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但东汉本位主义的意识形态顽固不化。荀攸由军师提升为尚书令,说明荀攸对自己的旧社会遗留思想“主动接受改造”,已经融入新社会(至少在曹操的观察视线内是如此)。

    荀攸患病,曹操让继承人曹丕到其病榻前嘘寒问暖,曹操的意图,明显是授意曹丕要主动与未来的辅佐者建立感情纽带,可惜荀攸于曹魏开国前逝世。

    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极其悲痛,曹操说:郭嘉和我们(曹操、荀彧、荀攸)不是同龄人,本来是打算把后事(曹丕、曹睿的事)托付给他。
    郭嘉不同于荀攸,荀攸的价值评价体系,认可的是遥远东汉的旧世界,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委身服务于曹魏的新世界。郭嘉是荀攸与西晋贾充之间的过渡性人物,荀攸自降道德评判标准、“委身”服务新世界,但郭嘉是主动服务新世界。郭嘉式人物的道德指标继续下降,时代则呼唤贾充式人物的出现。

    郭嘉在袁尚逃亡避难北方蛮夷之际,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郭嘉建议曹操宜将剩勇追穷寇,理由是:袁绍家族向来与北方蛮夷交好,袁尚勾结蛮夷,一旦介入中原战事,后果不堪设想。

    郭嘉在凯旋回军途中,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军中参谋在此战中,绝非仅仅于战前提出意见,之后随军出发。安史之乱时,据记载:李泌辅佐李亨,每天面对各地雪片般军情报告急待处理,信息庞杂,工作繁重。

    文字记录的缺失,使读者进入误区,误以为荀攸郭嘉等军队参谋长,是脱离实际军务的军师,谈笑间决定千里之外的战局。事实上荀攸郭嘉等人,是李泌式的每天处理无数军情报告的参谋长,已接近专业的军事技术官员。

    东汉政府勾结利用蛮夷武力的传统,历史悠久,郭嘉惧怕袁尚勾结蛮夷武力,介入中原战事。换言之,如果是勾结蛮夷武力的主角,由袁尚改为曹操,“引导”蛮夷介入中原战事,则应该符合郭嘉与曹操发动此战的目标,只不过以引诱与利用外族为潜在动机,诸葛亮不会直接挑明,郭嘉自然也不会明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攸与郭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ja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