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对孩子最为窝火的行为是什么?可能大多数家长的答案都是:“什么事情都要我去催、去逼,但即使是催和逼,他都没办法做好。”网上有个帖子十分火:“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帖子下面的跟帖量大的惊人,许多家长都以亲身经历分享自己催逼孩子做作业的苦脑。但是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家长们学习帮助孩子成为自觉型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呢?
今天,就分享一个我在日常教育中的小心得:如何让孩子从都不懂到小老师?
张家祥,这个学期六年级了,可数学基础一直不是很好,索性态度还是不错,平时我布置的作业都能按时按量完成,但问题就是质量有所欠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所有同学的作业一定要当天弄懂、当天订正。说当天订正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孩子们都特别聪明,他们知道老师想要什么,也知道怎样才能不受惩罚。这里就免不了有些孩子会钻控制,甚至是抄袭同伴作业。这样一来,当天弄懂就显得非常重要和非常困难了。
这天,家祥到讲台来问我作业,今天的内容是分数乘法,可是孩子不会约分,所以一连订正了五次都没有做对,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步一步地纠正自己的认知,我一步一步地带着他往对的方向走,最后告诉他约分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像他前面五次那样,他恍然大悟:哦我终于懂了。第六次他很快又把作业拿给我看,这次就非常好,过程好结果也好。
第二天的学法大视野发下去之后,他非常自信地跑到办公室问我:李老师,我改正好了,肯定是对的。
“哦,这么自信啊?”
“那是必须的,不相信你看看”他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地答到。
因为这事情,我来到教室里表扬了他,当时情绪非常激动,所以拍了几下讲台(我与孩子商量了一个师生公约,自己事先决定惩罚内容,全体同学一起监督,包括我犯错了,他们也可以惩罚我)。其实我本人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但同学们发现了,而且指出来说:老李,你刚才犯错了,你要接受我们的惩罚。
“我犯错?我什么都没有做啊,什么错?”说实话,当时我是真的一头雾水。
“你拍桌子了”下面的同学都特别兴奋,分分指出来。
“我拍了吗?没有吧”(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不承认犯错,而是真的没有意识到这是错误;很多时候孩子们因为粗心做错题,其实这不是粗心,而是他的习惯让他觉得这根本就不是错误、不是自己能力问题,所以当我们说他粗心的时候,他不但不会改,反而还会继续粗心,因为我们并没有告诉他“粗心,也是一种能力问题”)
最后,我欣然接受了大家的惩罚:罚抄“不拍桌子”五十遍。
我把罚抄的内容发在了班级群里,内容上写清楚了原因:因为表扬张家祥同学的求学精神。这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奖励,比任何物质奖励都重要,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哪怕他并非很优秀。
这发生在昨天的第二节三点半课程,情况是这样的:坐在椅子上的是谭至毫,关于这两天学习的分数乘法,他并不是很懂,于是我便在第一堂课的时候给他讲了很久,也出了好些个例题,但他的掌握还是有些欠缺。于是,张家祥同学(站在旁边的孩子)出现了。他带着谭至毫来到了教室后面的桌子上(通常是我们在那里改作业)进行讲解,我就接着检查其他同学的学法订正。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到了放学的时间。我走到了两人身旁,家祥还在很用心地讲解。
“怎么样,小张老师,你的学生听明白了吗?”我同他问到。
“我觉得他还是有些不懂,还得再讲讲”家祥认真说到(这和他原来的表现有着千差万变)。我没有把至毫留下来,因为我清楚知道孩子现在的学习情况并非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改变也并非立刻就能见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良好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后记: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懂孩子不如做孩子。为人父母、为人老师我们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孩子呢?我们可曾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困惑?上面的故事分享中,与其说是我在想办法“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我在想办法“陪伴孩子”。最后,希望你我都能成为孩子心中“帮助型”的父母和老师,而不是“管理型”的父母和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