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智霖说的“向死而生”,我们明白吗?

张智霖说的“向死而生”,我们明白吗?

作者: 兰希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5:20 被阅读12次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香港明星张智霖出席“器官捐赠日”活动,说自己早已登记器官捐赠,戒烟戒酒健身,希望离开后继续将爱传递,很是敬佩。以前有听到两个台湾朋友告诉我,他们也有登记器官捐赠,并且和自己小孩交代的很清楚,生病了要不要治疗,最后怎么走,都由他们自己决定,要尊重他们的选择。我当时听到是很震惊的,他们居然可以那么平静、那么自然的去讨论死亡,不害怕也不忌讳,甚至早早的就想好了那一天到来时会做些什么。

    这个话题在我们传统观念中是很忌讳的,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被父母教育着,有亲人去世了,会告诉小孩说去出差了、去远方了、去另一个世界了,小孩子懵懵懂懂的总是会问,什么时候回来,家长不会直接回答,而是告诉小孩不要问那么多,以后长大了就懂了。觉得好像只要没有人提,就不会有那一天,只要有人提,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小时候不懂,看了电视里的人死了,就会乱说,自己会不会死等等,这时候家长就会打嘴巴,或者让吐口水,收回刚才说的话。

    因为忌讳,所以没有心理准备,当自己或亲人得了重病,突然发现离死亡很近的时候,会有很深的恐惧,不知道如何面对。亲身经历了最亲的人的离去让很多人无法释怀,一些未了的情结使得很多人长期甚至一辈子处在复杂和痛苦的情绪中:悔恨过去未能好好陪伴,内疚自己没能做更多,自责自己的小肚鸡肠等等。因为忌讳,所以没有去想过就这一辈子,就这么多时间,要怎么样去生活,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结果本末倒置,消耗了身体,消耗了关系,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或者不珍惜生命,用死亡来解决问题,因为一些小事就自杀。我们是很缺乏死亡教育的,不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那一天,面对身边人的那一天,不知道如何热爱和珍惜,不知道如何向死而生?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很多病入膏肓的人非常痛苦,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不能选择自己以什么方式离开。他们并不想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躺在医院,每天做化疗,头发掉光,身上插满各种管子,哪里都去不了,吃不下睡不着,生不如死。他们不愿意这样痛苦、没有尊严的离开,但是身边的亲人放不下,过不了心理那关,一定要让他们在医院,他们没有能力拒绝、反抗、改变。文章说上海有一家临终关怀的护理院,在那里的人都是绝症患者,他们选择去那里,是带着最后的期望:可以好好的,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完最后几个月。和病友聊聊天,看看照片,回忆自己的过去,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听音乐,交代好后事,实现未了的心愿,有尊严的和这个世界告别。因为想清楚了所以放下了,因为看到了那一天,所以有所准备,不会有恐惧和慌张。向死而生,以终为始应该就是这样,知道了生命的短暂,所以格外珍惜,就像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今天,却是很多过世的人盼望的明天。”想象在生命的尽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希望有哪些片段呢,墓志铭上刻着什么呢,怎么去总结自己的一生呢。用这种方式去感受一下,或许会有很不一样的答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对自己最重要的,看得远了,心胸自然就开阔了,看得深了,就明白如何去拓宽生活的宽度、厚度和温度。

    关于死亡,最近在缅甸发生的事,让我离它很近,感受到这个佛教国家的人们对死亡的理解。缅甸妹妹去世的第三天,星期一,我们参加了她的葬礼。那里是一个殡仪馆,也是火化场,划分出了几个独立的房间。等了好几个小时才轮到我们,当她的棺木被抬出来时,所有人都忍不住哭了起来,这是她走后我们见她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她的家人拿来了她最喜欢的衣服给她盖上,慢慢的拿粉扑、口红给她画了妆。我们边哭边把带来的鲜花一朵朵剪下来,铺满了她全身。她爱美也爱花,希望她可以美美的离开。隔着纱帘,我们静静的看着她,化了妆之后的她有了气色,看上去和往常一样,那么可爱。有几个穿着很特别的人围着她诵经,其他人也跟着念了起来,都是缅语,虽然听不懂,但听到了她的名字,能感受到一种力量,包含了深深的不舍和祝福。所有人目送她进了火化室,最后只看到从烟囱出来的浓浓黑烟。听他们讲,仰光大部分人去世都会送到火葬场,火化之后不会有骨灰,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留下。真心感叹人的渺小,无论生前什么样,最后都化作一缕青烟,就这样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墓碑在这里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一般老百姓只能在家里放上照片,去寺庙祭拜和怀念。回想整个过程,深深感到身处落后国家,寻常百姓人家的无奈和无助,因为没钱,只能在一般的医院治疗,不能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国外医院;因为没钱,人死后连个墓碑都没有。在我们看来无比寻常的事情可能对于另一个国家的人来说,却是一种负担不起的沉重,也许这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过了几日,是她的头七,我们早上七点多到了他们家,看到街道两边摆好了长条桌,已有些人在那里吃着早饭。这里的传统是,在头七,逝去亲人的灵魂会回家,家人会邀请亲朋好友、邻居相聚,大家会在捐赠钵里放上钱,最后这些钱会送到寺庙为逝者祈祷。她的父母准备了传统的早餐mohinga给到来的人。这一天,大家的情绪都比较稳定了,她的父母也能够平静的说话、聊天了。吃好后,走到屋里,看着客厅放了一个小矮桌,放着她的照片、用过的杯子,里面装着水,一个小玻璃杯插了一朵花,还有一些零食。我们席地而坐,他们告诉我,玻璃杯插的那朵花是葬礼那天带回来的,一直留到了今天,因为那朵花里住着她的灵魂,表示她一直还在。她的妈妈准备了小吃,拿了以前的照片给我们看,留存了很多她从小到大美好瞬间,我们静静地看着,讨论着她的可爱,过去的时光,大家没有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怀念,一种释怀,把她放在了各自的心里。他们相信,她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她会很快乐,他们去寺庙,通过诵经可以感受到她,她一直都在。也许这就是宗教信仰中对于死亡的理解,是换一种方式的存在。

    家人祭奠她的方式,让我感受到宗教信仰对于人们处理对亲人的离开和思念其实是很有帮助的。他们认为亲人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不管是天堂还是彼岸,那都是一个特别宁静平和的地方,在那里没有病痛,他们放心。他们相信有那样一个去处,感觉亲人没有离开,只是在另一个空间存在,他们安心。他们通过信仰中的仪式、诵经来对话,彼此仍然有链接,有心灵感应,表达思念,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慰藉,让活着的人有种精神寄托,会为了离开的人继续好好活着,为自己的生命增加了更多的意义。小时候,常听别人说,亲人去世后,会化作一颗星星,挂在天空上,注视着自己的亲人,活着的亲人向着天空、对着星星许愿、表达思念,他们是可以听到的。也许很多人都已不再相信这个说法了,科学上也早已证明星星只是陨石,但我一直是相信的,这就像是心理学一样,没有所谓的真相和绝对的对错,只有自己眼中和选择相信的事实。

    无论在哪里,死亡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学习的一门功课。向死而生,珍惜生命,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眼光放长远一点,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从工作中得到什么,想到达到一个什么状态,生活中想要最后活成什么样,当自己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会因为做了什么而骄傲、回味无穷,会因为什么而遗憾,那就趁现在,去做想做的,去弥补遗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智霖说的“向死而生”,我们明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mpqqtx.html